海淀高三期末作文“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优秀范文及点评
时间:2017-01-19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一号文:
食堂里的五星红旗(一类上48)
天气转冷,为避免学生在操场上受冻,我校决定将升旗仪式转移到食堂内举行。这决定好像引爆了一颗炸弹,同学们热议:没有了目送国旗缓缓上升的庄重,升旗仪式不就“名存实亡”了吗?对此我却颇不以为然:难道没有了“仪式”,面对国旗的我们内心的敬意就因此消失了吗?
仪式固然重要。冬天的雪作为大自然的仪式,可以让我们更有冬天的感觉;孔子诞辰时身着长袍的学生齐齐下跪,让我们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但并非没有仪式,这些情感就因此减弱。“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围炉而坐,即使窗外无雪,心情也必是闲适;手捧《论语》《孟子》,即使没有“正冠而坐”,我们也必会为古人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难道九月十八日没有拉警报,我们就会忘了祖国屈辱的历史?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
相对地,有些地方过分追求仪式本身而忽略了仪式感。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升旗时嬉皮笑脸,甚至拿出手机刷屏。试问没有对仪式感的培养,这样的仪式有何意义?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岂非本末倒置?
再说了,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要完整的仪式谈何容易?古时祭祀规矩多多,一套仪式下来人们汗如雨下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繁杂的仪式对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们只需独自来到先人墓前献上一束白花,缅怀之情便已尽显,何必注重形式?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祭祀”也正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适应。《韩非子》中说:“今不法先王之法,而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这种活动正是将人们不变的情感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而赢得一片“点赞”。
仪式的逐渐消退在世界各国均有体现。美国总统的圣诞演讲从原来的长篇大论变成了如今的“拉家常式”的闲聊,非但没有降低仪式感,反而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碑逐渐被形式新颖的“机关”取代,使人们有种“走入历史”的感觉。渐渐地我们发现,所谓“仪式”不过是一种“督促”手段,它对于有仪式感的人无益,更是会让其他人觉得厌烦。而仪式感存在于我们心中,才是永恒的存在。仪式无须被强调,真正的仪式在人们心中。
“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洪亮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食堂鸦雀无声。我随之立正,面色庄严。
国歌声响起,食堂里的那面五星红旗显得更加红了。
简评:文章从现实生活入笔,展开对仪式问题的探讨。开篇惊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论据丰富,由冬雪初临、汉服行礼、围炉夜话、九一八警报引出“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的观点。然后从反面着力,强调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反倒会失去了仪式感。接下来联系快节奏的社会现实,论述当下社会仪式的特点——形式虽然简化,但仪式感依然浓重,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全文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合理,积淀比较丰厚。结尾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上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一号文:
食堂里的五星红旗(一类上48)
天气转冷,为避免学生在操场上受冻,我校决定将升旗仪式转移到食堂内举行。这决定好像引爆了一颗炸弹,同学们热议:没有了目送国旗缓缓上升的庄重,升旗仪式不就“名存实亡”了吗?对此我却颇不以为然:难道没有了“仪式”,面对国旗的我们内心的敬意就因此消失了吗?
仪式固然重要。冬天的雪作为大自然的仪式,可以让我们更有冬天的感觉;孔子诞辰时身着长袍的学生齐齐下跪,让我们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但并非没有仪式,这些情感就因此减弱。“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围炉而坐,即使窗外无雪,心情也必是闲适;手捧《论语》《孟子》,即使没有“正冠而坐”,我们也必会为古人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难道九月十八日没有拉警报,我们就会忘了祖国屈辱的历史?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
相对地,有些地方过分追求仪式本身而忽略了仪式感。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升旗时嬉皮笑脸,甚至拿出手机刷屏。试问没有对仪式感的培养,这样的仪式有何意义?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岂非本末倒置?
再说了,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要完整的仪式谈何容易?古时祭祀规矩多多,一套仪式下来人们汗如雨下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繁杂的仪式对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们只需独自来到先人墓前献上一束白花,缅怀之情便已尽显,何必注重形式?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祭祀”也正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适应。《韩非子》中说:“今不法先王之法,而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这种活动正是将人们不变的情感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而赢得一片“点赞”。
仪式的逐渐消退在世界各国均有体现。美国总统的圣诞演讲从原来的长篇大论变成了如今的“拉家常式”的闲聊,非但没有降低仪式感,反而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碑逐渐被形式新颖的“机关”取代,使人们有种“走入历史”的感觉。渐渐地我们发现,所谓“仪式”不过是一种“督促”手段,它对于有仪式感的人无益,更是会让其他人觉得厌烦。而仪式感存在于我们心中,才是永恒的存在。仪式无须被强调,真正的仪式在人们心中。
“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洪亮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食堂鸦雀无声。我随之立正,面色庄严。
国歌声响起,食堂里的那面五星红旗显得更加红了。
简评:文章从现实生活入笔,展开对仪式问题的探讨。开篇惊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论据丰富,由冬雪初临、汉服行礼、围炉夜话、九一八警报引出“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的观点。然后从反面着力,强调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反倒会失去了仪式感。接下来联系快节奏的社会现实,论述当下社会仪式的特点——形式虽然简化,但仪式感依然浓重,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全文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合理,积淀比较丰厚。结尾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上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