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阅读答案及解析
时间:2015-05-29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分)
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答案】
7.(1分)清明
8.(2分)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意思对即可)
9.(4分)(1)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充满灵动的生机。(2分)(2)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2分)
10.(3分)修辞角度: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紫云英一朵挨着一朵、花开遍地的景象,用拟人,写出油菜花竞相绽放的情态;动静(视听)角度:既有静态的美感,又兼以动态之美,以小麦拔节之声显示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气;色彩角度:紫色云英花和金花色的油菜花,柔和温润又灿烂鲜艳。(角度1分;赏析2分)
11.BC
12.(5分)(1)与前文呼应,写出了惊蛰节气大自然的美景、农人备耕的景象。(2)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和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3)增添了文学色彩,富有韵味。(答对1点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靠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地复习,本题考查有关节气的知识。答题时,要注意“清明”的“清”的正确写法。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下文“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通过疏通句意,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涉及到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等内容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作者针对惊蛰发出的议论性的语句,然后直接提取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例如,第6段“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第9段,“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可直接提取出来作为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特点,表达出的情感等。第11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颜色对比,动静结合的描写角度。因此答题时,可自选一个角度,将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然后仔细辨识分析学科网是否正确,B项,没有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所以选B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引用诗歌在文本中的作用,由于此段为尾段,除了结合着引用的本身作用外,还要从尾段的特殊作用作答。在内容上,可概括出诗歌主要内容,表达的作者情感;在结构上,要从前呼后应、总结全文等角度作答;从文体角度,还要答出引用诗歌,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及趣味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答案】
7.(1分)清明
8.(2分)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意思对即可)
9.(4分)(1)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充满灵动的生机。(2分)(2)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2分)
10.(3分)修辞角度: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紫云英一朵挨着一朵、花开遍地的景象,用拟人,写出油菜花竞相绽放的情态;动静(视听)角度:既有静态的美感,又兼以动态之美,以小麦拔节之声显示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气;色彩角度:紫色云英花和金花色的油菜花,柔和温润又灿烂鲜艳。(角度1分;赏析2分)
11.BC
12.(5分)(1)与前文呼应,写出了惊蛰节气大自然的美景、农人备耕的景象。(2)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和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3)增添了文学色彩,富有韵味。(答对1点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靠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地复习,本题考查有关节气的知识。答题时,要注意“清明”的“清”的正确写法。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下文“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通过疏通句意,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涉及到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等内容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作者针对惊蛰发出的议论性的语句,然后直接提取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例如,第6段“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第9段,“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可直接提取出来作为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特点,表达出的情感等。第11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颜色对比,动静结合的描写角度。因此答题时,可自选一个角度,将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然后仔细辨识分析学科网是否正确,B项,没有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所以选B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引用诗歌在文本中的作用,由于此段为尾段,除了结合着引用的本身作用外,还要从尾段的特殊作用作答。在内容上,可概括出诗歌主要内容,表达的作者情感;在结构上,要从前呼后应、总结全文等角度作答;从文体角度,还要答出引用诗歌,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及趣味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