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蕊《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阅读答案
时间:2015-07-13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顾晓蕊
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买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并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之余,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选自《知识窗》2014年12期,有删改)
17.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2分)
18.结合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4分)
(1)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2分)
(2)文中两处写到母亲的“目光”,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2分)
A.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19.如果把“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改为“母亲喝道:‘快把书还回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4分)
“《朱泽培·加里波第》”,冬妮亚随即纠正他。她接着问:“您喜欢这部书吗?”
“非常喜欢。我已经看完六十八本了。每次领到工钱,我就买五本。加里波第可真了不起!”他赞赏地说,“那才是个英雄呢!我真佩服他。他同敌人打过多少仗,每回都打胜仗。所有的国家他都到过。唉!要是他现在还活着,我一定去投奔他。他把手艺人都组织起来,他总是为穷人奋斗。”
(1)材料选自名著《 》,材料中的“我”是 (填写人名)。(2分)
(2)阅读这则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对读书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7.(2分)(1)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2)让忙碌的生活放慢了脚步(每空1分)
18.(4分)(1)(2分)安静 渲染了一种安静的读书氛围;强调了安静的环境对读书的作用;烘托了我读书时安静状态。(特点、作用各1分)(2)(2分)A处母亲的心理:欣慰、满足;B处母亲的心理:生气、责备。(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不好。原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问句形式突出强调了母亲的生气和责备;原句委婉但更具力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引起作者关于读书的思考。(每点1分)
20.(4分)(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每空1分)(2)(2分)读书能改变一个人。(或“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精神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顾晓蕊
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买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并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之余,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选自《知识窗》2014年12期,有删改)
17.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2分)
读书 | 读书的意义 |
13岁时读《红楼梦》 | 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
高中时读诗歌 | (1) |
上班后读散文 | (2) |
上班后读淘来的书 | 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 |
(1)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2分)
(2)文中两处写到母亲的“目光”,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2分)
A.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19.如果把“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改为“母亲喝道:‘快把书还回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4分)
“《朱泽培·加里波第》”,冬妮亚随即纠正他。她接着问:“您喜欢这部书吗?”
“非常喜欢。我已经看完六十八本了。每次领到工钱,我就买五本。加里波第可真了不起!”他赞赏地说,“那才是个英雄呢!我真佩服他。他同敌人打过多少仗,每回都打胜仗。所有的国家他都到过。唉!要是他现在还活着,我一定去投奔他。他把手艺人都组织起来,他总是为穷人奋斗。”
(1)材料选自名著《 》,材料中的“我”是 (填写人名)。(2分)
(2)阅读这则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对读书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7.(2分)(1)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2)让忙碌的生活放慢了脚步(每空1分)
18.(4分)(1)(2分)安静 渲染了一种安静的读书氛围;强调了安静的环境对读书的作用;烘托了我读书时安静状态。(特点、作用各1分)(2)(2分)A处母亲的心理:欣慰、满足;B处母亲的心理:生气、责备。(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不好。原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问句形式突出强调了母亲的生气和责备;原句委婉但更具力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引起作者关于读书的思考。(每点1分)
20.(4分)(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每空1分)(2)(2分)读书能改变一个人。(或“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精神力量”,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