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赵园《雨中》阅读答案

时间:2015-08-11
雨中
赵园
那小院中的雨,已记得不大真切,却似乎还能听到雨水打在无花果粗糙叶面上的重浊,还能看到有水泡在院内积潦上游移,倏忽明灭。雨点敲击着房檐,尽管 单调却也安适。入夜,叶面和积潦上有灯火的反光,院中花木的香气,湿漉漉的,更浓了。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那小院中的雨。
这记忆中的雨,是根源于开封小院中的童年的。
告别童年之后,似乎只有一个雨夜,常常让我感到温馨。那是一个春雨之夜,在家属区和大人们巡夜。过后很久我才发现,那春雨的一夜,那巡夜中琐琐细细的情境,竟如此强烈地感染了我。
但是,雨对于当年那个心性柔弱善感的女孩来说,更经常的是阴郁。那种湿漉漉的感觉,那种人与人被隔绝的感觉,常使她怀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荒凉之感。
那也是一个春雨之夜,只不过雨不是温柔的“淅渐沥沥”。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他们在附近挖渠,遇到了雨天。她与同学们一起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她和其 他女孩一起躺在泥水斑驳的楼板上,只觉得如在荒野上似的无助。楼梯处有一盏油灯,不时有人上下。墙上晃动着的巨大人影,夸张而怪诞。但她并没有想到某一个 童话情节——那是个太现实的时代,她早已失掉了童话感觉,只是想家,想躺在自己的那张床上,男同学更惨,他们的住处是公社的牲口棚,铺着稻草,由那次的经 验,她发觉了雨的脏:那泥泞,那被鞋底践踏的湿乎乎的稻草。
因了“出身”这一种原罪,也因了道德自律,那时的我拼出了吃奶的气力,几乎是在自虐式地苦干:挖渠,翻地,运肥,收割;朗诵,发言,写所谓“革命诗”……尽管如此,却仍不能免于被怀疑:她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革命动机是否纯正?我无力克服那种时时泛起的疲惫。
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处在投入与逃避、兴奋与疲惫之间,既惧怕喧嚣又不耐寂寞,在“群”中不胜其扰,独处又有被冷落的悲哀——这是经历了那个革命年代的人的一种矛盾。
成年之后的人生中,与雨有关的诗意已日渐稀薄:你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只是在偶尔的行旅中,在你短暂居留的城市的楼窗边,那滴滴答答的雨声,水光闪闪的街道,才使你感到内心的触动。
单位宿舍的生存使你失掉了某些精微的感受能力:你冷落了月色,忽略了雨声,你对四季的流转渐渐迟钝,你甚至对这些失去也不再动心。然而,如果你是所 谓“文人”的话,这实实在在的失去,会使你察觉到自己人生的荒芜。偶尔,在工作的间隙,我仰在椅背上,会想起一条长长的雨巷,夹巷的高墙散发着土腥味儿, 一枝伸出在巷上的树枝,滴一串凉凉的水珠在脖子里。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惟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那小院中的雨。
一九九三年十月
(有删改)
【注】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1945年,在50年代末的“反右”运动中,被归为“右派子女”,饱受磨难。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雨中”为题,串起了作者人生中的很多经历。“雨”成为本文的线索。
B.首段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以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特有情调,令人浮想联翩。
C.“发觉了雨的脏”,一语双关,暗示了作者从此以后需要面对与忍受的种种境遇。
D.作者无力克服时时泛起的疲惫,其根源是她当时年龄尚小以及心性的柔弱善感。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认识,真实可感。
BD [B.“拟人手法”不正确,D.“其根源……”不正确。]

2.童年、少年、成年三个年龄段中的雨,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童年时,小院中的雨让作者感到单调却也安适;②少年时的雨,虽温馨却令人更多地感到阴郁与荒凉;③成年后则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而行旅和美好记忆中的雨则令作者偶有触动,偶有感怀。
解析  题目要求对作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进行分析概括,这样,就要从文中找出这几个相关阶段的内容。通过分析,作者童年时期对雨的感受应该是比 较单纯的,“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便是答案的所在。少年时期,“感到温馨”“阴郁”“荒凉”等词语则是筛选的对象。成年后的雨,“偶 尔”“渐渐迟钝”等词语应该是关注的对象。

3.“那小院中的雨”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
 答案 
①突显作者情感:强化“小院中的雨”的安适、温润、幽深等特点,强调“小院中的雨”是自己一生中最感滋润最具情调的。②深化“雨中”题旨:强 调“小院中的雨”所勾起的童年经验使“人生的荒芜”得到美化和抚慰。③增强表达效果:首尾呼应,反复强调,富于抒情性和感染力。
解析  题目要求对“那小院中的雨”反复出现的妙处进行分析。这样,先要在文中找到每次出现的情景,然后结合这些情景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结合 雨的特点,如文中所提到的“湿漉漉”“幽深”等,并体会这种雨境所带来的生活体验,使其与文意的主旨相联系。另外,还要从结构上进行理解,体会其对表现中 心,照应全文的作用。

4.有文论家说:做叙事文时,人称不宜经常更换,最好始终如一。本文在人称使用上却不断变化,请结合不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案 第一人称的作用:增强真实性、亲切感,似作者亲历。
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感,似作者与我们娓娓而谈。
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公正,似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陈述。
(无论是认为好,还是认为不好,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中人称变化的看法进行探究,写作时,人称不变,可以使文章清晰自然;而人称不断变化,则能够使文章充满灵性。而每一种不同的人 称,也有着具体的作用。第一人称,像是一种亲身的经历,让人感到真实;第二人称,仿佛是在对话,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是一种转述性的角度,让人感到真 实、客观。在具体分析时,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