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姿《史怀哲传》阅读答案
时间:2015-11-19
年幼时的史怀哲就富有爱心,常为小朋友们生活穷困而不安,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执拗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不要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头雕像,留下深刻影响,“那脸上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年轻时就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众才华。25岁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和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作品有独特领会,拥有许多乐迷。沿着轨迹,他将成为出色学者、牧师、艺术家,在富足、优雅生活中有所作为度过一生,但他彻底改变了人生。
1904年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中读到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急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毅然放弃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进入医学院学习。虽然大家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但历经8年艰辛,38岁的他拿到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远赴加蓬的兰巴伦,在原始森林边的河畔建起了“史怀哲丛林医院”。
辽远、蛮荒,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却完全免费,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病人每天络绎不绝,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却遭到拒绝。面对饥饿、疾病、瘟疫,自然与人为的灾难、战争、奴役和死亡,内心的煎熬几乎令他退却。
一天黄昏,心情沉闷的他在空旷原野上散步,夕阳穿过树叶洒下一地金色碎影,他看到两个黑人孩子绽放笑靥,跳舞嬉戏,全然不知周遭的悲苦与不幸随时可能吞噬他们。史怀哲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原来人只要心灵轻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快乐和幸福。这情景仿佛是从天而降的昭示,使忧心忡忡的他平静下来。“我把那个黄昏的记忆藏在心中,沮丧时,便想想那一刻的喜悦。这使我继续向前走下去。”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他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简陋的鸡舍变成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他治病,也引导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自生自灭的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黑人,而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他不存偏见,尊重非洲土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医院被关闭,他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又重建医院,做医生、护士,做泥水匠、木工。受尽煎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却始终没有放弃。孤独而长久的坚持,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关注和支持。当时两个敌对军队为争夺兰巴伦激烈交战,双方都默契地不伤及史怀哲医院。史怀哲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生命上,否则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1945年1月14日,英、德最后激战,英国广播公司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这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1953年,78岁的他在奥斯陆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都用于扩建麻风病院。80岁后,史怀哲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外,一直生活在加蓬的兰巴伦,每天坚持巡查病房、诊病,直到90岁逝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漫长的50年,他把无限的爱心和善良带给非洲穷人中的穷人:麻风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垂死的人,使他们最终感受到人世的温暖和光芒。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史怀哲写下大量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完成了《敬畏生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清晰表达: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史怀哲深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因而用半个世纪来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
1965年,这位90岁的老人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之后便停止了地上的劳苦。
(摘编自华姿《史怀哲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史怀哲(1875-196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史怀哲虽已辞世五十多年,国际上还有许多人在宣传和发扬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名的是国际史怀哲组织和国际史怀哲基金会,前者着重发扬史怀哲精神,后者着重于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摘自百度)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深谙“人只要心灵轻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快乐和幸福”的道理,所以两个黑人孩子能够绽放笑靥,跳舞嬉戏,史怀哲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B.史怀哲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不仅促使交战双方在兰巴伦地区停火,还为禁止核试验而演讲,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C.在英、德两国战争最激烈时,英国广播公司却为史怀哲庆祝70岁生日,这说明史怀哲博爱精神的感召力巨大,能够化解敌意。
D.作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史怀哲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先进的生命观得到高度评价。
E.本文通过记述史怀哲不畏艰难,创办丛林医院并为穷困黑人服务50年的事迹,表现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和奉献精神。
(2)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3)这位90岁的老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他如何扎实地活过?最后一段引用这位老人的话有必要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史怀哲被称为“非洲圣人”,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爱因斯坦认为史怀哲“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8分)
史怀哲年轻时就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众才华。25岁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和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作品有独特领会,拥有许多乐迷。沿着轨迹,他将成为出色学者、牧师、艺术家,在富足、优雅生活中有所作为度过一生,但他彻底改变了人生。
1904年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中读到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急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毅然放弃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进入医学院学习。虽然大家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但历经8年艰辛,38岁的他拿到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远赴加蓬的兰巴伦,在原始森林边的河畔建起了“史怀哲丛林医院”。
辽远、蛮荒,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却完全免费,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病人每天络绎不绝,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却遭到拒绝。面对饥饿、疾病、瘟疫,自然与人为的灾难、战争、奴役和死亡,内心的煎熬几乎令他退却。
一天黄昏,心情沉闷的他在空旷原野上散步,夕阳穿过树叶洒下一地金色碎影,他看到两个黑人孩子绽放笑靥,跳舞嬉戏,全然不知周遭的悲苦与不幸随时可能吞噬他们。史怀哲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原来人只要心灵轻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快乐和幸福。这情景仿佛是从天而降的昭示,使忧心忡忡的他平静下来。“我把那个黄昏的记忆藏在心中,沮丧时,便想想那一刻的喜悦。这使我继续向前走下去。”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他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简陋的鸡舍变成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他治病,也引导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自生自灭的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黑人,而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他不存偏见,尊重非洲土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医院被关闭,他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又重建医院,做医生、护士,做泥水匠、木工。受尽煎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却始终没有放弃。孤独而长久的坚持,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关注和支持。当时两个敌对军队为争夺兰巴伦激烈交战,双方都默契地不伤及史怀哲医院。史怀哲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生命上,否则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1945年1月14日,英、德最后激战,英国广播公司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这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1953年,78岁的他在奥斯陆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都用于扩建麻风病院。80岁后,史怀哲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外,一直生活在加蓬的兰巴伦,每天坚持巡查病房、诊病,直到90岁逝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漫长的50年,他把无限的爱心和善良带给非洲穷人中的穷人:麻风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垂死的人,使他们最终感受到人世的温暖和光芒。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史怀哲写下大量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完成了《敬畏生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清晰表达: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史怀哲深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因而用半个世纪来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
1965年,这位90岁的老人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之后便停止了地上的劳苦。
相关链接:
①史怀哲(1875-196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史怀哲虽已辞世五十多年,国际上还有许多人在宣传和发扬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名的是国际史怀哲组织和国际史怀哲基金会,前者着重发扬史怀哲精神,后者着重于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摘自百度)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深谙“人只要心灵轻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快乐和幸福”的道理,所以两个黑人孩子能够绽放笑靥,跳舞嬉戏,史怀哲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B.史怀哲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不仅促使交战双方在兰巴伦地区停火,还为禁止核试验而演讲,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C.在英、德两国战争最激烈时,英国广播公司却为史怀哲庆祝70岁生日,这说明史怀哲博爱精神的感召力巨大,能够化解敌意。
D.作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史怀哲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先进的生命观得到高度评价。
E.本文通过记述史怀哲不畏艰难,创办丛林医院并为穷困黑人服务50年的事迹,表现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和奉献精神。
(2)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3)这位90岁的老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他如何扎实地活过?最后一段引用这位老人的话有必要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4)史怀哲被称为“非洲圣人”,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爱因斯坦认为史怀哲“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