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自传》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4
姜亮夫自传
1902年我出生于一个以教书为生的家庭。父亲是个维新人物,所以我自幼受父亲影响,成为一个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青年,自中学起一直参加一切政治运动。
中学毕业后,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遇到了好几个学识宏通、人品极高的名师,受林山映、龚向农两位的影响最大。两先生教我读基础书。在成都几年,我好好读了《诗》《书》《荀子》《史记》《汉书》《说文》《广韵》,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这是我自认一生活学的得力处。
后来,我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跟王国维学文字声韵之学。其实,我本想作个“诗人”,就把在四川时所写的四百多首诗词,拿出来请教王先生同梁任公。他们都认为我不适宜于文艺创作,主要是“理障”而无才华。这与林先生意见全同。回去后,我把这小集子烧了.诗人之梦幻灭,这是我治学道中的一个关键性转变。我遂从王先生指导以《诗骚联绵字考》一书得卒业。
王先生蹈昆明湖死,任公先生也去天津。我只得离开清华。因王先生事件的感召,抄录有关楚辞的材料,撰写《屈原赋校注》。后来到上海,此时接触了一些学人、一些新知识,受章太炎先生影响最大。一面教书,一面大量剪贴了唐宋以来的笔记、文集等,成了中国经济、社会两史资料辑。上海一·二八事变后,我回昭通老家,奔祖母的丧事.次年我爱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之聘,在开封三年。
我虽然做些较巨型的工具书,但此时是我一生在学术上彷徨的时候。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到法国去。到巴黎后,我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及专藏中国艺术品的美术馆,觉得他们研究中土文物制度历史的方法,与我们大不相同。目睹分藏于内的故国文物,深为祖国珍贵的文化艺术流散异域而感到痛惜。于是我如疯似狂地抄录、摄影,忙得不亦乐乎。其时,老友王重民在巴黎国民图书馆编伯希和弄去的“敦煌经卷目录”,约我摄制语言学部分的韵书卷子。于是,我又走上读欧洲所藏敦煌卷子的道路,也不去读巴黎大学的考古学了。我还从巴黎到伦敦、罗马、柏林去寻找。直至七七事变前七天,我才从西伯利亚回到北京。此后的五年时间,我整理了在欧洲所得的敦煌切韵卷子,成((瀛涯敦煌韵辑》一书。陆法言①一系的韵书,到此算是复苏了。
1946年父亲去世,回家奔丧,不忍心再远游了。于是接受了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之聘。一直到云南解放后,高教部调我到杭州浙江师院,同我爱人一齐在中文系任教授。在杭州二十八年中,随需要而工作。科研工作虽未断,但多是“补苴罅漏”,至多也不过是整理一些旧作,大体都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为之,并非我原订计划。
我一生业迹只是读书、编书、写书,但我是个兴趣广博的人。对中国的学术,我几乎都要尝尝味道。我的记忆力并不好,于是用“三到之功:眼到、口到(诵读)、手到”。读书必分类摘录自己所需材料。我的资料卡片分不同类型,我还把一切有用的论文及一些诗文集、杂志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订好,放在案头。自己做了大量的工具资料书,把敦煌卷子有年代可考的抄成了一部《莫高窟年表》o自己读书,也为人们做了些有用的工具书。这是承袭了王国维要研究周、金文而有金文著录表而有得的。最近完成的《楚辞通故》,是我四十年来不断抄录各代讲楚辞的零星资料来总结的。我是个钝根人,只能用这种笨法子。最近,我写《楚辞通故自序》说到了一些治学方法,我综合了一切社会科学来写“屈原赋”,颇有游刃自如之乐。综合研究,不正是现代科学成就的主要方法吗?社会科学也得综合研究。
但我始终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认为成就不大。最近一位友人给我的信上说:“当斯时也,卖弄者,以夹缠训话逞学力;念歪嘴经者以颠倒是非冲才华。然先生竞未为此风所动……治学求谨严、老老实实,作学问,越半世纪。”云云。赞赏我的话,惭不敢当,但说我不卖弄、不念歪嘴经,倒略略近之。我不是不想“卖”,不想“念”,实在只是一个“笨”字“了得”。
(有删改)
1902年我出生于一个以教书为生的家庭。父亲是个维新人物,所以我自幼受父亲影响,成为一个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青年,自中学起一直参加一切政治运动。
中学毕业后,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遇到了好几个学识宏通、人品极高的名师,受林山映、龚向农两位的影响最大。两先生教我读基础书。在成都几年,我好好读了《诗》《书》《荀子》《史记》《汉书》《说文》《广韵》,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这是我自认一生活学的得力处。
后来,我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跟王国维学文字声韵之学。其实,我本想作个“诗人”,就把在四川时所写的四百多首诗词,拿出来请教王先生同梁任公。他们都认为我不适宜于文艺创作,主要是“理障”而无才华。这与林先生意见全同。回去后,我把这小集子烧了.诗人之梦幻灭,这是我治学道中的一个关键性转变。我遂从王先生指导以《诗骚联绵字考》一书得卒业。
王先生蹈昆明湖死,任公先生也去天津。我只得离开清华。因王先生事件的感召,抄录有关楚辞的材料,撰写《屈原赋校注》。后来到上海,此时接触了一些学人、一些新知识,受章太炎先生影响最大。一面教书,一面大量剪贴了唐宋以来的笔记、文集等,成了中国经济、社会两史资料辑。上海一·二八事变后,我回昭通老家,奔祖母的丧事.次年我爱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之聘,在开封三年。
我虽然做些较巨型的工具书,但此时是我一生在学术上彷徨的时候。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到法国去。到巴黎后,我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及专藏中国艺术品的美术馆,觉得他们研究中土文物制度历史的方法,与我们大不相同。目睹分藏于内的故国文物,深为祖国珍贵的文化艺术流散异域而感到痛惜。于是我如疯似狂地抄录、摄影,忙得不亦乐乎。其时,老友王重民在巴黎国民图书馆编伯希和弄去的“敦煌经卷目录”,约我摄制语言学部分的韵书卷子。于是,我又走上读欧洲所藏敦煌卷子的道路,也不去读巴黎大学的考古学了。我还从巴黎到伦敦、罗马、柏林去寻找。直至七七事变前七天,我才从西伯利亚回到北京。此后的五年时间,我整理了在欧洲所得的敦煌切韵卷子,成((瀛涯敦煌韵辑》一书。陆法言①一系的韵书,到此算是复苏了。
1946年父亲去世,回家奔丧,不忍心再远游了。于是接受了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之聘。一直到云南解放后,高教部调我到杭州浙江师院,同我爱人一齐在中文系任教授。在杭州二十八年中,随需要而工作。科研工作虽未断,但多是“补苴罅漏”,至多也不过是整理一些旧作,大体都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为之,并非我原订计划。
我一生业迹只是读书、编书、写书,但我是个兴趣广博的人。对中国的学术,我几乎都要尝尝味道。我的记忆力并不好,于是用“三到之功:眼到、口到(诵读)、手到”。读书必分类摘录自己所需材料。我的资料卡片分不同类型,我还把一切有用的论文及一些诗文集、杂志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订好,放在案头。自己做了大量的工具资料书,把敦煌卷子有年代可考的抄成了一部《莫高窟年表》o自己读书,也为人们做了些有用的工具书。这是承袭了王国维要研究周、金文而有金文著录表而有得的。最近完成的《楚辞通故》,是我四十年来不断抄录各代讲楚辞的零星资料来总结的。我是个钝根人,只能用这种笨法子。最近,我写《楚辞通故自序》说到了一些治学方法,我综合了一切社会科学来写“屈原赋”,颇有游刃自如之乐。综合研究,不正是现代科学成就的主要方法吗?社会科学也得综合研究。
但我始终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认为成就不大。最近一位友人给我的信上说:“当斯时也,卖弄者,以夹缠训话逞学力;念歪嘴经者以颠倒是非冲才华。然先生竞未为此风所动……治学求谨严、老老实实,作学问,越半世纪。”云云。赞赏我的话,惭不敢当,但说我不卖弄、不念歪嘴经,倒略略近之。我不是不想“卖”,不想“念”,实在只是一个“笨”字“了得”。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