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讲名人故事的艾萨克森》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8
最会讲名人故事的艾萨克森
于英学
沃尔特·艾萨克森,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传记作家,他的《富兰克林传》和《爱因斯坦传》都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雄踞数周。此外,他还曾经担任过美国《时代》周刊总编。他的同事们说他天生就有一种才能,能在人群中发现最有影响力的人,找到方法去接近他们,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1992年,艾萨克森40岁时,写成了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基辛格传》,书的销售成绩不错。11年后,艾萨克森推出第二本传记。当时正值富兰克林诞生300用年前夕,关于他的传记作品扎堆出版,艾萨克森的《富兰克林传》却在乱局中脱颖而出。他没有采用从摇篮到墓碑的编年史写法,也不想假装自己看透了伟人的精神世界。他注重的是可读性,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正适合表现富兰克林的狡黠睿智和实用主义。
2007年,艾萨克森的第三部传记《爱因斯坦传》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且不说爱因斯坦那深奥的理论扣无上的成就,光是他那复杂的政治和宗教立场、巨星般的文化偶像地位、众多的绯闻趣事就让一般的传记作家望而生畏。艾萨克森独辟蹊径,披露了爱因斯坦令人惊异的个性、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成功历程中的挫折。虽然传记记录了相对论成型的前后经过,但并没有详加阐释,并非作者能力不够,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读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教材。
西方流行的写作指南上说“人物要塑造得立体丰满”,越是伟大的人越要挖掘出他的“小”来,好像不挖出点隐私或阴暗面,就没有卖点。写作指南还说“不要爱上你的作传对象,否则写不出好传记”,于是传记作者们又冒充心理分析专家,写下看似客观的冷嘲热讽。而艾萨克森则完全不同,他真心爱他的传记主人公,不挖隐私、不分析、不裁判。实际上,艾萨克森确实欣赏那些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不管其影响力是缘于权力、财富、智慧还是美貌。
交萨克森说自己要写的是“甜甜圈式的传记,有美味的主题,但中间本来应该是人物拉格的部分却是空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不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是说不要因为分析性格面打岔,影响了讲故事的效果。比如富兰克林,集外交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成就斐然,却也一直为不少作家诱骗,说他有多重面具。而艾萨克森关心的是面具后面那个真实的人。他凭着自己长年报道政治外交的功力,将富兰克林的人生写得跌宕起伏。
作为传记作者,艾萨克森常常保持置身事外的姿态,力求得到客观的立场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对于人所共知、自己也不擅长的事件,总是大胆略过,同时施展全身武艺,把重点篇章写得华彩流溢。这样的传记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的确,在这个读图时代,人们看惯了电视和漫画,愿意读文字的人本已不多,能耐心分析理解的就更少了。“给我们讲个好听的故事吧!”这是读者最基本的要求。
艾萨克森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中产家庭。他的求学履历堪称完美:高中毕业于名校,上了哈佛仍是优等生,获得英国声誉最高的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然后进入《时代》周刊,并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勤奋,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成为《时代》周刊的总编。执掌《时代》周刊期间,他大幅减少了政策和外交报道,增加了生活、科技和商业的内容。他不再看重记录时代,而更看好通过人物来讲故事。当年,《时代》周刊的销售额就增加了21%。1998年,《时代》周刊举行了创刊75周年晚会,政界的基辛格、商界的比尔·盖茨、大明星汤姆·克鲁斯等都前来捧场。群星环绕中,艾萨克森轻松自在,应付自如。
可一旦回到家里,他就像变了个人,钴进书房,辛勤笔耕。杂志上许多重大题材和名人故事,都是他亲自执笔。艾萨克森的个人生活很模范,1984年他与律师凯西·莱特结婚,至今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妻子让他少去应酬,他就真的减少了交际。刚成年的女儿认为网络媒体不应收费,他也虚心听取。
艾萨克森一直很努力,随着事业的不断成功,他日渐成熟自信。这也让他不同于一般专门以卖文字为生的人:没有怀才不遇,所以不犯酸;没有愤世嫉俗,所以不辛辣;因为他自己就是成功人士,所以不觉得成功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他的价值观很主流很阳光,正因为如此,艾萨克森才能做出美味的“甜甜圈”传记来。
(有删改)
于英学
沃尔特·艾萨克森,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传记作家,他的《富兰克林传》和《爱因斯坦传》都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雄踞数周。此外,他还曾经担任过美国《时代》周刊总编。他的同事们说他天生就有一种才能,能在人群中发现最有影响力的人,找到方法去接近他们,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1992年,艾萨克森40岁时,写成了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基辛格传》,书的销售成绩不错。11年后,艾萨克森推出第二本传记。当时正值富兰克林诞生300用年前夕,关于他的传记作品扎堆出版,艾萨克森的《富兰克林传》却在乱局中脱颖而出。他没有采用从摇篮到墓碑的编年史写法,也不想假装自己看透了伟人的精神世界。他注重的是可读性,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正适合表现富兰克林的狡黠睿智和实用主义。
2007年,艾萨克森的第三部传记《爱因斯坦传》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且不说爱因斯坦那深奥的理论扣无上的成就,光是他那复杂的政治和宗教立场、巨星般的文化偶像地位、众多的绯闻趣事就让一般的传记作家望而生畏。艾萨克森独辟蹊径,披露了爱因斯坦令人惊异的个性、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成功历程中的挫折。虽然传记记录了相对论成型的前后经过,但并没有详加阐释,并非作者能力不够,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读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教材。
西方流行的写作指南上说“人物要塑造得立体丰满”,越是伟大的人越要挖掘出他的“小”来,好像不挖出点隐私或阴暗面,就没有卖点。写作指南还说“不要爱上你的作传对象,否则写不出好传记”,于是传记作者们又冒充心理分析专家,写下看似客观的冷嘲热讽。而艾萨克森则完全不同,他真心爱他的传记主人公,不挖隐私、不分析、不裁判。实际上,艾萨克森确实欣赏那些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不管其影响力是缘于权力、财富、智慧还是美貌。
交萨克森说自己要写的是“甜甜圈式的传记,有美味的主题,但中间本来应该是人物拉格的部分却是空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不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是说不要因为分析性格面打岔,影响了讲故事的效果。比如富兰克林,集外交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成就斐然,却也一直为不少作家诱骗,说他有多重面具。而艾萨克森关心的是面具后面那个真实的人。他凭着自己长年报道政治外交的功力,将富兰克林的人生写得跌宕起伏。
作为传记作者,艾萨克森常常保持置身事外的姿态,力求得到客观的立场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对于人所共知、自己也不擅长的事件,总是大胆略过,同时施展全身武艺,把重点篇章写得华彩流溢。这样的传记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的确,在这个读图时代,人们看惯了电视和漫画,愿意读文字的人本已不多,能耐心分析理解的就更少了。“给我们讲个好听的故事吧!”这是读者最基本的要求。
艾萨克森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中产家庭。他的求学履历堪称完美:高中毕业于名校,上了哈佛仍是优等生,获得英国声誉最高的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然后进入《时代》周刊,并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勤奋,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成为《时代》周刊的总编。执掌《时代》周刊期间,他大幅减少了政策和外交报道,增加了生活、科技和商业的内容。他不再看重记录时代,而更看好通过人物来讲故事。当年,《时代》周刊的销售额就增加了21%。1998年,《时代》周刊举行了创刊75周年晚会,政界的基辛格、商界的比尔·盖茨、大明星汤姆·克鲁斯等都前来捧场。群星环绕中,艾萨克森轻松自在,应付自如。
可一旦回到家里,他就像变了个人,钴进书房,辛勤笔耕。杂志上许多重大题材和名人故事,都是他亲自执笔。艾萨克森的个人生活很模范,1984年他与律师凯西·莱特结婚,至今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妻子让他少去应酬,他就真的减少了交际。刚成年的女儿认为网络媒体不应收费,他也虚心听取。
艾萨克森一直很努力,随着事业的不断成功,他日渐成熟自信。这也让他不同于一般专门以卖文字为生的人:没有怀才不遇,所以不犯酸;没有愤世嫉俗,所以不辛辣;因为他自己就是成功人士,所以不觉得成功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他的价值观很主流很阳光,正因为如此,艾萨克森才能做出美味的“甜甜圈”传记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