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5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闫然 王铭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他是孤儿,由大哥带大,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来到乡村小学教书。
年轻的他求知若渴,倾尽微薄工资多方订阅进步读物,这些读物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一位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常以通信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位是熊复,这位同学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在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的影响下,血气方刚的他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一方面,团结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
1938年,在熊复的邀请下,他抵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翌年夏,他奉命跟抗大一起转移,当时适逢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请求抗大派人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于是,年仅23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1945年,甘惜分被调到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观察各方动向1947年,他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在这个阶段经他之手亲自修改、编发的.1954年,他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然而,在那个运动频繁、斗争混乱、意识复杂的年代,新闻学学科草创,种种问题尚未定论,许多概念、许多思想、许多观点不免发生激战,尤其当政治大潮裹挟了学术研究汹汹而来时,他仍始终捍卫着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信条。1957年,在第二次首都新闻座谈会上,他批评了当时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观点,此后更是多次批判这种观点偏“右”。,他不否认新闻是商品,但他反对把商品当成报纸的本质属性,因为新闻更是一种思想工具,是一种反映人民情绪、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商品。“这个老兄年纪比我大一点,他没有到过延安,一直在上海,对上海小资产阶级懂得多一点,对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关系了解很少,也不懂马克思主义我是在延安长大,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主义,所以我认为王中并没有抓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
1980年,64岁的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挥汗如雨,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他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重构了他数十年来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理论认识
从教几十年,如今甘惜分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等,怪不得有诗赞“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选白《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4日,有删改)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理解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