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李娜:中国的力度》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01
李娜:中国的力度
1982年,李娜出生,6岁开始练习网球。1993年9月,湖北体工大队教练余丽桥来到武汉新华体育场挑选网球新苗,一眼就看中了脚脖子细的李娜。“俗话说,蹄脖子细的马跑得快。当时我特地现察了一下李娜的脚脖子,并亲手捏了捏,觉得很细很灵活。”在余丽桥看来,李娜的这一特质非常适合于网球高强度的急停、变向和奔跑、余丽桥现场“哏”了几个角度刁钻的球,看到李娜奋不顾身地挥拍击打,就认定她是个好苗子。“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种坚韧品质的人,打比赛时才可以忘掉一切,顽强拼搏”余丽桥说。
2000年奥运会,李娜凭着“外卡”进入了朝思暮想的悉尼奥运会女单决赛圈,遗憾的是在第一轮的比赛中就以0比2输了。回国后,李娜被埋怨和自责包围着,身体与心理都感到很累。她感到可爱的网球突然变成了一个很讨厌的“家伙”。随后,李娜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创造了一连串落败的“第一”……
有个性、有头脑、有主见的李娜不时地反思自己:打得如此糟糕,是技术问题,还是思想问题?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是我不爱网球,还是网球已不爱我?多少个漫长的黑夜,李娜在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回播着自己的过去……“网球是我童年金色的梦想,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我绝不会轻易地放弃。我要对得起为我圆梦而不辞辛苦的教练和周围所有的人,也要对得起我自己。我爱网球,我不能没有网球。”在痛苦的反思中,李娜说:“我想开了,做任何事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何时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别人一样的起跑线上……”李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此后,单单在WTA巡回赛上,她就夺得四个单打冠军、四个单打亚军和两个双打冠军。
2001年,李娜开始出现不适反应,无法正常训练。2002年底,李娜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就读。2004年,李娜在丈夫姜山、教练余丽桥的鼓励和支持下复出了。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李娜获得女子单打第四名。
李娜在大满贯赛事中崭露头角是在2006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上,她闯入了女单八强,也是中国网球选手首次闯入大满贯比赛的八强;2010年,她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闯入四强;2011年,李娜在澳网公开赛上第一次打进大满贯单打决赛并夺得亚军。李娜的成功离不开丈夫姜山的支持,2011年在法网公开赛女单比赛中登顶封后。李娜在表达谢意时特别提到姜山:“虽然他现在不是我的教练,但他是我的家人,更是我的避风港湾!我这个人脾气有点急,但他一直在忍耐……”李娜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怎么忍?姜山说,我理解李娜,当过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都知道,有时候运动员跟教练员发脾气,只是想表达一种不同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尤其是比赛中,姜山甘当李娜的“出气筒”。球迷们很清楚地记得,脾气火爆的李娜在球风不顺时,曾多次对着看台上的姜山怒吼“滚出去”之类的狠话。姜山总是二话不说,背着包转身离开赛场。恐怕全天下,也只有姜山可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了。姜山说:“李娜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
了解李娜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李娜的球风犹如其为人刚直不阿,尤其是底线的正反手低平、快速、刁钻,常常是贴边压角而走,常令对手招架不住。然而,当对手回球质量变弱,并给她创造了中场的机会球时,李娜往往还会继续猛攻,常常出现令人惋惜的“非受迫性”失误。2011年,澳网半决赛对小威,就是最典型的“败例”。但是2011年法网,人们高兴地看到,李娜的打法由“一根筋”变成“智多星”。在不断地反思中,李娜改变了以往的“强硬”打法,针对莎娃和斯齐亚沃尼的不同特点,“智慧”地出手智勇双全的“娜式”球风帮助她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有媒体称,李娜除了在赛场上征服了国内外球迷,在赛场下她用自己的风趣幽默颠覆中国球员的传统形象。奥网,半决赛获胜后,李娜说:“很高兴能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女单决赛的中国选手。”李娜随后还幽默地补上了一句:“我总是在创造第一!”同时拿姜山调侃一下,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
有关李娜夫妇信用卡的话题也已成了网坛的经典语录。“其实信用卡我也有,但是留的联系方式是姜山的嘛,所以我每刷一次卡,他那儿就知道了。”不过沦为“夫管严”的李娜也心甘情愿,她对姜山的依赖是全方位的。她常幽默地说:“侦察敌情?那是姜山的事儿!我躺着看电视就行了!”在法网,李娜的机智和幽默更进一步。半决赛10次“双误”毁了莎娃,而战胜莎拉波娃后的李娜笑言,对手的发球太好了,我只有期待她出现“双误”,结果她真“双误”了。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理解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