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水利泰斗”张光斗》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7
“水利泰斗”张光斗
2002年6月1日,年逾90高龄的张光斗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与前三届不同的是,成就奖是在原来奖项基础上首次设立的。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工程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Haas)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工程的成功下闸蓄水,张光斗功不可没。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对这些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张光斗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学习,后经交通大学预科升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年秋天张光斗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到美国后,他先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张光斗在留学生中口碑甚好,导师也非常看好这个黄皮肤的勤奋学生,希望他能继续读博士,留在美国。张光斗加倍努力,获得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七七事变”给了张光斗极大的震动。他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然而他回答:“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
解放后,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1950年代初,张光斗就意识到国内水利理论教学的贫乏,他钻研、摸索了一套教学大纲,率先在我国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1960年代,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国内外资料,结合实践经验,编写了《水工建筑物》一书,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辛苦写就的几百万字的书稿在混乱中散失。这是多大的打击啊!多年之后,年老的他每日伏案,重著此书,相继于1992、1994、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共三部学术巨著,让人敬佩不已。
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之中,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四人帮”还很猖獗,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和极端扭曲的工作环境中,他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程的加固工作之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的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张光斗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并身体力行,亲自研究和指导审定了一系列重大方案。
三峡工程开工时,他已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每年坚持必来工地,必到施工现场。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劝他到高处和比较安全的地点给予指导,但这些劝阻总是无效,有时还甚至遭到他的责备。他的座右铭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张光斗老人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但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2000年清华大学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搬进去,他说我的住房条件很好,新房还是让给年轻的院士吧。他是那样的恳切,听后让人感动不已。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理解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