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传略》阅读答案
时间:2016-09-05
潘天寿传略
潘公凯
潘天寿先生,原名天授,字大颐。七岁进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喜写字描红、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乡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都一一心记摹仿。虽塾师以学生画画有碍文章课事而加以禁止,但先生仍不肯废弃,且兴趣日增。
十四岁,先生进入县城国民小学读书。他特地选购了《瘗鹤铭》和《玄秘塔》,朝夕临摹,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传》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芥子园画传》使少年潘天寿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画的范围广阔,分科复杂,技法繁多,亦使他解悟到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都和绘画有密切关系。在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这本《芥子园画传》成了先生学画唯一的启蒙教师,从此他下定决心:要一辈子研究中国画。
先生十九岁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对民主主义教育家经亨颐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叔同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才学极为钦佩。尤其是他们寄望于教育救国的满腔热情,蔑视世俗虚荣的正直人格,对青年潘天寿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成为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
经亨颐精于书法、篆刻,对传统绘画亦深有研究,李叔同长于西画、音乐,对诗文、书法、金石均有很高的造诣。先生常向他们请教,而自己加倍奋发。在一师五年,先生对书画的笔墨、神情、气韵、品格诸项,都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1923年先生二十七岁,到江南文化中心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授课,一面悉心钻研,被聘为上海关专国画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及绘画史,编写出版了《中国绘画史》,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任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先生转任中国画主任并定居于此。
先生初至上海,吴昌硕已八十高龄,吴派画风笼罩上海画坛。然吴昌硕对青年潘天寿的天才气质十分器重,特送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随后又作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障子》相赠,先生画风也深得吴昌硕的气势神韵。然而,先生深知艺术贵在独创,努力地深入吴派画风之中,而又果断地跳出吴派画风之外,走上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这个转折体现了他对继承与创新问题的独立见解。
抗战后期,百事艰难,国立艺专人事涣散,先生接任国立艺专校长。抗战胜利后,先生自感十分疲乏,坚请辞职,专心于学术,创作不少精湛作品。
先生五十三岁,以期待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认真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他几次去雁荡山、黄山,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素材,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反映了豪迈壮阔的时代精神。先生的艺术成就,日益被党和人民所重视,先后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期,是先生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越来越多地创作巨幅作品,艺术风格更加强烈鲜明。他始终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渴望新的艰苦探索和创造,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新阶段。
先生还常作指墨画,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诚非毛笔画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创成于清代高其佩,而在先生作品中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境地。先生书法功力很深,真草隶篆,独树一帜。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朴厚正直,谦虚和蔼,淡泊寡欲。他衣食简朴,不嗜烟酒,生活极有规律。书画吟著之外,独喜登山远游。古稀之年,仍是体态匀称,筋骨劲健,寓浩然之气于清静安详之中,毫无龙钟之态。
(有删改)
潘公凯
潘天寿先生,原名天授,字大颐。七岁进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喜写字描红、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乡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都一一心记摹仿。虽塾师以学生画画有碍文章课事而加以禁止,但先生仍不肯废弃,且兴趣日增。
十四岁,先生进入县城国民小学读书。他特地选购了《瘗鹤铭》和《玄秘塔》,朝夕临摹,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传》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芥子园画传》使少年潘天寿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画的范围广阔,分科复杂,技法繁多,亦使他解悟到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都和绘画有密切关系。在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这本《芥子园画传》成了先生学画唯一的启蒙教师,从此他下定决心:要一辈子研究中国画。
先生十九岁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对民主主义教育家经亨颐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叔同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才学极为钦佩。尤其是他们寄望于教育救国的满腔热情,蔑视世俗虚荣的正直人格,对青年潘天寿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有深刻的影响。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成为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
经亨颐精于书法、篆刻,对传统绘画亦深有研究,李叔同长于西画、音乐,对诗文、书法、金石均有很高的造诣。先生常向他们请教,而自己加倍奋发。在一师五年,先生对书画的笔墨、神情、气韵、品格诸项,都有相当的体会和理解。1923年先生二十七岁,到江南文化中心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授课,一面悉心钻研,被聘为上海关专国画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及绘画史,编写出版了《中国绘画史》,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任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先生转任中国画主任并定居于此。
先生初至上海,吴昌硕已八十高龄,吴派画风笼罩上海画坛。然吴昌硕对青年潘天寿的天才气质十分器重,特送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随后又作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障子》相赠,先生画风也深得吴昌硕的气势神韵。然而,先生深知艺术贵在独创,努力地深入吴派画风之中,而又果断地跳出吴派画风之外,走上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这个转折体现了他对继承与创新问题的独立见解。
抗战后期,百事艰难,国立艺专人事涣散,先生接任国立艺专校长。抗战胜利后,先生自感十分疲乏,坚请辞职,专心于学术,创作不少精湛作品。
先生五十三岁,以期待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认真学习新的文艺方针,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他几次去雁荡山、黄山,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素材,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祖国,反映了豪迈壮阔的时代精神。先生的艺术成就,日益被党和人民所重视,先后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期,是先生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越来越多地创作巨幅作品,艺术风格更加强烈鲜明。他始终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渴望新的艰苦探索和创造,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新阶段。
先生还常作指墨画,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诚非毛笔画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创成于清代高其佩,而在先生作品中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境地。先生书法功力很深,真草隶篆,独树一帜。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朴厚正直,谦虚和蔼,淡泊寡欲。他衣食简朴,不嗜烟酒,生活极有规律。书画吟著之外,独喜登山远游。古稀之年,仍是体态匀称,筋骨劲健,寓浩然之气于清静安详之中,毫无龙钟之态。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