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油菜花开的声音》阅读答案
时间:2016-11-09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
——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唐湘岳 周彩丽
采访归来,那一块与众不同的油菜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梦境中。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个分枝上都挂着标记。这是湖南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级杂交油菜科研基地。
这块土地诠释着沈昌健全家人的前赴后继与执着守望。那是35载的花谢花开啊!
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地带回家乡播种。
对杂交油菜来说,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贵州的这次巧遇,让这一家人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开花时节,套袋、观察、检查纯度;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的,需要一个个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角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搞油菜科研,他们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2006年正月初二,小儿子沈昌健的爱人朱春贵上山砍树搭大棚,山陡路湿,一脚没踩稳,滑了下来,腰部扭伤落下后遗症。沈昌健的两个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帮忙。
沈昌健既要在地里忙活,又要负责外联。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都留下了他请教专家的足迹。
2007年4月的一天,沈克泉晕倒在地里。医生说:“这是劳累过度,营养没跟上。”正是油菜盛花期,沈克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在诊所打完点滴回来,沈克泉又下地了。
多少个夜晚,沈昌健一觉醒来,看见父亲房里还亮着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沈克泉买了大量油菜育种方面的书来学习。
邻居沈绪华说:“我真服了这一家子,长期一盏马灯支在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也劝过,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农民搞,太苦了。可沈老是怎么回答的: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烦!”
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油菜事业不能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几天后,沈克泉去世,终年70岁。“一定会成功的!”这遗言成了一家人不倒的信仰!
沈昌健67岁的母亲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何秀英经常看着试验地出神。
今年3月,因科研急用,沈昌健找村干部又借了1万元钱。去年向银行贷款8万元,还没还上。一家人为杂交油菜欠下了不少债。
费用始终是问题。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饭碗扒了两口又放下:“昌健,把车卖了吧。”当时沈昌健和妻子开客运中巴车,每天纯收入200元,是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父亲的话让沈昌健说不出“不”字。卖掉中巴车,解了燃眉之急。
沈昌健夫妇俩已经好些年没买衣服了。朱春贵一条毛巾用了5年,破了好几个洞。除了来客人或请帮工,家里极少吃肉。
大家的帮助一家人铭记在心。2005年,县委书记吴友云支持1万元科研经费;2008年,县长谭本仲特批2万元经费;2009年,常德市科技局支持3万元……
“专家说,我国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如果我们的‘贵野A'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对国家做出贡献,那就是我的中国梦。我们的品种有望在2015年通过省级审定。如果推广100万亩,一亩保守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为农民增收3亿元呐!”沈昌健描绘着油菜花开的美好前景。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17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沈克泉、沈昌健的推选理由)
(1)下列对这篇通讯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第5段简要交代了杂交油菜科研的一些工作,让读者对沈克泉一家的科研工作有所了解,也说明沈克泉一家的油菜科研意义重大。
B.在油菜科研工作中,沈吕健主要负责外联。为请教专家,他去过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等单位。
C.报道引用了邻居沈绪华的一段话,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沈克泉一家不辞辛劳开展科研的奋斗精神。
D.“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这句话既表达了何秀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何秀英对付出艰辛劳动却未取得理想成就的抱怨。
E.沈吕健一家在油菜科研过程中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科研事业获得了一些社会支持,如常德市科技局给他们提供了经费支持。
(2)沈家的超级杂交油菜研究能取得成功,沈克泉功不可没。沈克泉在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通讯报道讲求真实性。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不应该只颁给沈克泉、沈吕健父子,而应该颁给他们全家人。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唐湘岳
采访归来,那一块与众不同的油菜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梦境中。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个分枝上都挂着标记。这是湖南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级杂交油菜科研基地。
这块土地诠释着沈昌健全家人的前赴后继与执着守望。那是35载的花谢花开啊!
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地带回家乡播种。
对杂交油菜来说,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贵州的这次巧遇,让这一家人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开花时节,套袋、观察、检查纯度;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的,需要一个个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角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搞油菜科研,他们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2006年正月初二,小儿子沈昌健的爱人朱春贵上山砍树搭大棚,山陡路湿,一脚没踩稳,滑了下来,腰部扭伤落下后遗症。沈昌健的两个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帮忙。
沈昌健既要在地里忙活,又要负责外联。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都留下了他请教专家的足迹。
2007年4月的一天,沈克泉晕倒在地里。医生说:“这是劳累过度,营养没跟上。”正是油菜盛花期,沈克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在诊所打完点滴回来,沈克泉又下地了。
多少个夜晚,沈昌健一觉醒来,看见父亲房里还亮着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沈克泉买了大量油菜育种方面的书来学习。
邻居沈绪华说:“我真服了这一家子,长期一盏马灯支在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也劝过,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农民搞,太苦了。可沈老是怎么回答的: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烦!”
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油菜事业不能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几天后,沈克泉去世,终年70岁。“一定会成功的!”这遗言成了一家人不倒的信仰!
沈昌健67岁的母亲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何秀英经常看着试验地出神。
今年3月,因科研急用,沈昌健找村干部又借了1万元钱。去年向银行贷款8万元,还没还上。一家人为杂交油菜欠下了不少债。
费用始终是问题。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饭碗扒了两口又放下:“昌健,把车卖了吧。”当时沈昌健和妻子开客运中巴车,每天纯收入200元,是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父亲的话让沈昌健说不出“不”字。卖掉中巴车,解了燃眉之急。
沈昌健夫妇俩已经好些年没买衣服了。朱春贵一条毛巾用了5年,破了好几个洞。除了来客人或请帮工,家里极少吃肉。
大家的帮助一家人铭记在心。2005年,县委书记吴友云支持1万元科研经费;2008年,县长谭本仲特批2万元经费;2009年,常德市科技局支持3万元……
“专家说,我国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如果我们的‘贵野A'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对国家做出贡献,那就是我的中国梦。我们的品种有望在2015年通过省级审定。如果推广100万亩,一亩保守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为农民增收3亿元呐!”沈昌健描绘着油菜花开的美好前景。
【相关链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沈克泉、沈昌健的推选理由)
(1)下列对这篇通讯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5段简要交代了杂交油菜科研的一些工作,让读者对沈克泉一家的科研工作有所了解,也说明沈克泉一家的油菜科研意义重大。
B.在油菜科研工作中,沈吕健主要负责外联。为请教专家,他去过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等单位。
C.报道引用了邻居沈绪华的一段话,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沈克泉一家不辞辛劳开展科研的奋斗精神。
D.“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这句话既表达了何秀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何秀英对付出艰辛劳动却未取得理想成就的抱怨。
E.沈吕健一家在油菜科研过程中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科研事业获得了一些社会支持,如常德市科技局给他们提供了经费支持。
(2)沈家的超级杂交油菜研究能取得成功,沈克泉功不可没。沈克泉在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通讯报道讲求真实性。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不应该只颁给沈克泉、沈吕健父子,而应该颁给他们全家人。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