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阅读答案
时间:2017-01-14
蒙古长调
①头一回听蒙古长调的人,听到了辽阔悠远,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此说不尽然,我去过很多草原,从新疆到新西兰的草原、南部德国的草原,那里没有长调。在长调里面,民族,也就是人所承载的心灵的传统,对音乐的生成意义更大,更坚定。蒙古长调首先是蒙古的,然后才是草原的音乐样式。
②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民族学的内涵。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北方等飙驰欧亚的标签;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音乐上,蒙古意味着长调。
③按照没脑筋的社会学解释,蒙古特质发乎音乐应该气势干云山崩地裂乃至咆哮。刚好相反,长调捧拾着无限的柔情——不光长调,蒙古族音乐均如此。马头琴声与长调惊人的相似。在其他音乐样式里,柔情在诉说男女私情,而长调的柔情覆盖广阔——父母、马、天空和山、草场、河水与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④你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才大悟,长调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是一个大场面或大高潮的开始。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不都是生生不息的大场面吗?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长调的美学原则不在总结升华一个道理,它不“完”。不完结的旋律融化在草原宁静的生活和蒙古人的笑容里。别的歌,完都完在歌词中,向听者表示唱完了。长调怎么能唱完呢?它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唱下去。正像河水不断在流,不会停下来总结一下停下来不流。这种不以收束完结的歌唱态度和结构方法,表达了蒙古人在山川土地面前的生活态度:谦卑、尊重,源流相济。长调给草原生活镀上一层琥珀的光泽,告诉苍天,人们对生活的感激。牧民们清楚,苍天听歌听的不是歌词,甚至不挑剔旋律性,听的是演唱人的态度。在草原唱歌,面对缓缓移动的河水和云彩,宜悠长而不必短促。如果唱一首节奏鲜明的歌曲,唱时有点儿不好意思,跺板没理由,终止也没理由。河水和云彩都没停,你的歌声怎么停了呢?而长调的起始和终结都像云彩一样来去合宜,歌曲的结尾如同融化在天地之间,被草木吸收。
⑤长调所抒发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珍惜。演唱长调,如同牧民以口唇吹欲燃未燃之火,气流和绸子般的火一起跳跃。长调像宽厚的手掌擦去暖屋玻璃窗上的哈气,露出屋外的蓝天和草绿色的土地。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模仿草场上看不见的夏季风的呼吸,模仿云朵层层叠叠舒卷游移。他们的心情是母亲低头看婴儿,母驼给驼羔哺乳的心情,和金戈铁马的铿锵大不同。文化的生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听长调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绿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一个蒙古词汇“诺日古拉”常常用来形容长调,它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像草原、水波起伏一样柔美。长调在牧民心里是“诺日古拉”的礼物,献给祖先和生养他们的环境。
⑥歌唱的人在唱长调之前的姿态如准备攀登一座山,双脚分开,双臂环张,用胸膛抵住前方。上山的人开始上山了,牧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山,而恳求山接纳自己,歌者在山上置身峰回路转的长调之中。正因为这样,他们抒发的不是豪情而是柔情。一般说,真诚多柔情,机器才产生豪情。
⑦歌者攀登长调的大山,伸手寻找石缝里的珠宝。这一种歌唱让他们目极天际,心驰神往。长调歌手演唱时身体不动,而旋律上下翻飞,云迸雾绕。这一状态,刚好可以形容歌者的气息变化。他们演唱时不仅是真假声变幻莫测,还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共鸣箱和一支合唱队的企图。长调歌手从高音突降到中音部时,他的发音正做出合唱的效果,不仅气息贯通,还有腹胸头腔一并共鸣的试验。如此,听长调如目睹山峦,一山连着一山,没有休止符,也找不到换气的气口,如同河水没有缺口一样。
⑧演唱结束,牧区的歌手像从云层突然滑落到地面,腼腆而惶恐,好像不知自己唱了什么。这样的惶恐感动人。哪一个民族的人面对自己的好东西不惶恐?为别人打开一个装满珠宝的宝箱时,有惶有恐有虔诚,此乃为珍惜,否则他们便不会去折叠与收藏——诺日古拉,把它收藏在世世代代的记忆里。
⑨有人问我,蒙古歌听上去除了辽阔,还有忧伤,这是为什么?我答:如果去问唱歌的人,歌中为什么忧伤?他也回答不出来。歌声就是这样被传下来的。那么,祖先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试图让后辈记忆什么呢?一定是让草原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碧绿如昔。如今河水断流、草场沙化,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悲剧已经在草原上演,开矿、建设和操练正在毁灭长调的故乡——锡林郭勒的草原,人们怎么会不悲伤呢?牧马人失去草原,到城里的饭店给食客唱歌,长调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除非草原上青草无边,而不是矿车无边。牛羊成群,鲜花遍地开放,长调才有世世代代可以歌唱的对象。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同名散文)
19. 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飙驰,指像暴风一样疾驰。“飙驰”“飙升”“飙涨”三词中的“飙”意思一样。
B.“气势干云”中的“干”与“外强中干”“乳臭未干”中的“干”意思都不一样。
C.“逶迤不尽”中的“逶迤”与“(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中的“逶迤”意思相同。
D.一言以蔽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长调的特点。
B.在作者看来,蒙古长调的柔情与蒙古的地域历史、蒙古族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关联。
C.长调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这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满怀着敬畏,不敢逾越。
D.蒙古长调中之所以有忧伤,是祖先预感到草原河水断流、草场沙化的悲剧会发生。
21. 为什么蒙古牧民会用“诺日古拉”形容长调?(6分)
22. 文章⑥⑦两段,作者描述了歌者歌唱长调时的状态。请简要概述。(5分)
23. 文章写道“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这说出了美好事物带给人们的无穷回味。在文学名著阅读中,也常有这样回味不尽的感受。请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呐喊》)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不少于100字)(8分)
参考答案
19.C
20.A 选C得1分
21.
“诺日古拉”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充满柔情的唱法。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体现了其循环往复,不以收束为完结,以及柔情无限的特点。
“折叠”是为了收藏,长调抒发的是珍惜的情感,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表达了蒙古牧民对长调的珍重与热爱。
22.(5分)
作者用类比,把歌者唱长调比为登山。先写歌者唱长调起始阶段时谦卑的歌唱态度,恳求山接纳自己而表达柔情。再写咏唱长调时歌者的投入陶醉,气息贯通,绵长不断。
23.(8分)
①从文学名著中选取恰当的例子(2分)
②结合阅读感受,表达自己的体会,合理阐发(4分)
③语言顺畅清晰(2分)
①头一回听蒙古长调的人,听到了辽阔悠远,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此说不尽然,我去过很多草原,从新疆到新西兰的草原、南部德国的草原,那里没有长调。在长调里面,民族,也就是人所承载的心灵的传统,对音乐的生成意义更大,更坚定。蒙古长调首先是蒙古的,然后才是草原的音乐样式。
②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民族学的内涵。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北方等飙驰欧亚的标签;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音乐上,蒙古意味着长调。
③按照没脑筋的社会学解释,蒙古特质发乎音乐应该气势干云山崩地裂乃至咆哮。刚好相反,长调捧拾着无限的柔情——不光长调,蒙古族音乐均如此。马头琴声与长调惊人的相似。在其他音乐样式里,柔情在诉说男女私情,而长调的柔情覆盖广阔——父母、马、天空和山、草场、河水与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④你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才大悟,长调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是一个大场面或大高潮的开始。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不都是生生不息的大场面吗?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长调的美学原则不在总结升华一个道理,它不“完”。不完结的旋律融化在草原宁静的生活和蒙古人的笑容里。别的歌,完都完在歌词中,向听者表示唱完了。长调怎么能唱完呢?它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唱下去。正像河水不断在流,不会停下来总结一下停下来不流。这种不以收束完结的歌唱态度和结构方法,表达了蒙古人在山川土地面前的生活态度:谦卑、尊重,源流相济。长调给草原生活镀上一层琥珀的光泽,告诉苍天,人们对生活的感激。牧民们清楚,苍天听歌听的不是歌词,甚至不挑剔旋律性,听的是演唱人的态度。在草原唱歌,面对缓缓移动的河水和云彩,宜悠长而不必短促。如果唱一首节奏鲜明的歌曲,唱时有点儿不好意思,跺板没理由,终止也没理由。河水和云彩都没停,你的歌声怎么停了呢?而长调的起始和终结都像云彩一样来去合宜,歌曲的结尾如同融化在天地之间,被草木吸收。
⑤长调所抒发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珍惜。演唱长调,如同牧民以口唇吹欲燃未燃之火,气流和绸子般的火一起跳跃。长调像宽厚的手掌擦去暖屋玻璃窗上的哈气,露出屋外的蓝天和草绿色的土地。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模仿草场上看不见的夏季风的呼吸,模仿云朵层层叠叠舒卷游移。他们的心情是母亲低头看婴儿,母驼给驼羔哺乳的心情,和金戈铁马的铿锵大不同。文化的生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听长调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绿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一个蒙古词汇“诺日古拉”常常用来形容长调,它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像草原、水波起伏一样柔美。长调在牧民心里是“诺日古拉”的礼物,献给祖先和生养他们的环境。
⑥歌唱的人在唱长调之前的姿态如准备攀登一座山,双脚分开,双臂环张,用胸膛抵住前方。上山的人开始上山了,牧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山,而恳求山接纳自己,歌者在山上置身峰回路转的长调之中。正因为这样,他们抒发的不是豪情而是柔情。一般说,真诚多柔情,机器才产生豪情。
⑦歌者攀登长调的大山,伸手寻找石缝里的珠宝。这一种歌唱让他们目极天际,心驰神往。长调歌手演唱时身体不动,而旋律上下翻飞,云迸雾绕。这一状态,刚好可以形容歌者的气息变化。他们演唱时不仅是真假声变幻莫测,还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共鸣箱和一支合唱队的企图。长调歌手从高音突降到中音部时,他的发音正做出合唱的效果,不仅气息贯通,还有腹胸头腔一并共鸣的试验。如此,听长调如目睹山峦,一山连着一山,没有休止符,也找不到换气的气口,如同河水没有缺口一样。
⑧演唱结束,牧区的歌手像从云层突然滑落到地面,腼腆而惶恐,好像不知自己唱了什么。这样的惶恐感动人。哪一个民族的人面对自己的好东西不惶恐?为别人打开一个装满珠宝的宝箱时,有惶有恐有虔诚,此乃为珍惜,否则他们便不会去折叠与收藏——诺日古拉,把它收藏在世世代代的记忆里。
⑨有人问我,蒙古歌听上去除了辽阔,还有忧伤,这是为什么?我答:如果去问唱歌的人,歌中为什么忧伤?他也回答不出来。歌声就是这样被传下来的。那么,祖先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试图让后辈记忆什么呢?一定是让草原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碧绿如昔。如今河水断流、草场沙化,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悲剧已经在草原上演,开矿、建设和操练正在毁灭长调的故乡——锡林郭勒的草原,人们怎么会不悲伤呢?牧马人失去草原,到城里的饭店给食客唱歌,长调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除非草原上青草无边,而不是矿车无边。牛羊成群,鲜花遍地开放,长调才有世世代代可以歌唱的对象。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同名散文)
19. 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飙驰,指像暴风一样疾驰。“飙驰”“飙升”“飙涨”三词中的“飙”意思一样。
B.“气势干云”中的“干”与“外强中干”“乳臭未干”中的“干”意思都不一样。
C.“逶迤不尽”中的“逶迤”与“(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中的“逶迤”意思相同。
D.一言以蔽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长调的特点。
B.在作者看来,蒙古长调的柔情与蒙古的地域历史、蒙古族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关联。
C.长调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这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满怀着敬畏,不敢逾越。
D.蒙古长调中之所以有忧伤,是祖先预感到草原河水断流、草场沙化的悲剧会发生。
21. 为什么蒙古牧民会用“诺日古拉”形容长调?(6分)
22. 文章⑥⑦两段,作者描述了歌者歌唱长调时的状态。请简要概述。(5分)
23. 文章写道“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这说出了美好事物带给人们的无穷回味。在文学名著阅读中,也常有这样回味不尽的感受。请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呐喊》)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不少于100字)(8分)
参考答案
19.C
20.A 选C得1分
21.
“诺日古拉”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充满柔情的唱法。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体现了其循环往复,不以收束为完结,以及柔情无限的特点。
“折叠”是为了收藏,长调抒发的是珍惜的情感,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表达了蒙古牧民对长调的珍重与热爱。
22.(5分)
作者用类比,把歌者唱长调比为登山。先写歌者唱长调起始阶段时谦卑的歌唱态度,恳求山接纳自己而表达柔情。再写咏唱长调时歌者的投入陶醉,气息贯通,绵长不断。
23.(8分)
①从文学名著中选取恰当的例子(2分)
②结合阅读感受,表达自己的体会,合理阐发(4分)
③语言顺畅清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