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阅读答案
时间:2017-02-13
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
李扬
1941年,18岁的屠岸第一次发表诗作《美丽的故园》,到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已跨越了70余年。
诗人成幼殊是屠岸的诗友故知。1945年,屠岸与成幼殊、卢世光、陈鲁直、何溶、吴宗锡、章妙英等人成立“野火诗歌会”,以诗会友,友情长达60余年。成幼殊说,当年的屠岸有着生动的形象,沉静、纯净、清澈,很有风骨,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她从与屠岸的诗歌交往中读出“一贯清亮的笔调”。
1946年,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工作的屠岸在《梦幻曲》一诗中写下:“……但是,不中用的土牢呵,/圈住了我,可也得圈住我的灵魂呀!/它只要伸一下腰,就会展开洁白的巨翼,/开始,翩翩地,飞往自由的土疆;/呵!彼方,一片朝雾熹微,/在嘶叫马群的杂沓奔驰中,/猛然,跃起你矫壮的戎姿,/冲向寒栗的晨光……”可以看到年轻时代的屠岸鲜锐的革命激情与思想。
后来,他逐渐“把情绪和思想溶解在冷却的文字里”。特别是他的十四行诗,体现了他对现代汉语词汇、音节、韵律的细微考察。
在《哑谜》(1990)中,他写道:“……无知和悟性在宁静和骚动中溶解;/宇宙万物渗入朦胧的瞳仁。/千古哑谜在哲学 家头脑里萌灭,/疑问如游丝潜入童心的裂痕。/为什么我是我,不是别人?脆声问。/上帝不言语,魔鬼睁大了眼睛。”
屠岸先生说,他尝试写十四行诗是在1940年代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后,同时受到了冯至的影响,他认为冯至的十四行诗集是中国新诗的经典。
“不管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诗歌还是要讲究一点韵律形式感,否则就变成了散文。写十四行诗,我想把思想天地放在一个艺术的规范里加以表达。我有时也写一些自由诗,但喜欢自由当中有严谨。我用‘古典的抑制’风格,把自己充沛的感情凝缩、冷冻起来,成为一种精炼的现代语言。我很佩服的一位诗人是吴汶,他的诗,自由当中有严谨,他的诗集《菱塘岸》即‘古典的抑制’的一个典范。”屠岸先生说。
1986年,屠岸出版了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得到诗界称誉。卞之琳评价他的十四行诗“得心应手,不落斧凿痕迹”。诗人郑敏认为他的诗是“在朴素而凝练的词句和严谨的艺术形式上透出深刻的思想之光”,是让“哲理穿上布衣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提出写诗要“颠覆传统”“颠覆崇高”“颠覆理性”,甚至“颠覆语言”,同时口水诗泛滥,这让屠岸感到十分悲哀。“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真善美。不能为了创新而写泡沫诗、伪诗、非诗。离开这个底线求变,必定走到诗的反面,诗也就死亡了。”屠岸先生说,“我一生在追求真诗,最讨厌虚假。我喜欢莎翁十四行诗,喜欢济慈,因为他们的诗真情流露,正像济慈所说‘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在《济慈墓畔的沉思》(2001)一诗中,屠岸写下:“你所铸造的、所有的不朽之诗/存留在‘真’的心扉,‘美’的灵府,/使人间有一座圣坛,一片净土,/夜莺的鸣啭在这里永不消逝。”这是屠岸对济慈的评价,也可视为他对自己诗歌的期许。
诗歌创作70余载,他至今仍感到“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没有退潮”。有时已经上床入睡,如果出现诗思,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屠岸说,自己的创作方法是抛开思维定势,带着新鲜的眼光看待、观察熟悉的世界,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并用新鲜的语言加以表现。
屠岸先生正是以此保持着长久的创造力,诚如洪子诚、刘登翰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所写:“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细心且有耐性地去发现事物中的美、圣洁、欢愉。直到晚年,屠岸的诗也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一种不做作的诚挚的童心。”
(节选自《屠岸:诗歌是我的圣坛》)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岸诗歌创作70多年的漫长历程,真实地反映了屠岸对于诗歌的执着追求,即使耄耋之年,“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
B.年轻时代的屠岸沉静、纯净、清澈,很 有风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鲜锐的革命激情与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情绪和思想逐渐冷却。
C.在冯至等因素的影响下,屠岸开始创作十四行诗,并于1986年出版了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受到了包括卞之琳、郑敏在内的诗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D.屠岸勤勉努力,一旦出现诗思,即使已上床入睡也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且一生不懈追求和发现美。这些是他诗歌创作成就巨大的重要原因。
5.结合文本,概括屠岸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3分)
6.文中大量引用屠岸以及他人的作品或言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B 并非“他的情绪和思想逐渐冷却”
5、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要讲究一点韵律形式感;诗歌创作的宗旨是追求真善美;诗歌创作要抛开思维定势,以新鲜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新鲜的语言表现事物。
李扬
1941年,18岁的屠岸第一次发表诗作《美丽的故园》,到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已跨越了70余年。
诗人成幼殊是屠岸的诗友故知。1945年,屠岸与成幼殊、卢世光、陈鲁直、何溶、吴宗锡、章妙英等人成立“野火诗歌会”,以诗会友,友情长达60余年。成幼殊说,当年的屠岸有着生动的形象,沉静、纯净、清澈,很有风骨,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她从与屠岸的诗歌交往中读出“一贯清亮的笔调”。
1946年,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工作的屠岸在《梦幻曲》一诗中写下:“……但是,不中用的土牢呵,/圈住了我,可也得圈住我的灵魂呀!/它只要伸一下腰,就会展开洁白的巨翼,/开始,翩翩地,飞往自由的土疆;/呵!彼方,一片朝雾熹微,/在嘶叫马群的杂沓奔驰中,/猛然,跃起你矫壮的戎姿,/冲向寒栗的晨光……”可以看到年轻时代的屠岸鲜锐的革命激情与思想。
后来,他逐渐“把情绪和思想溶解在冷却的文字里”。特别是他的十四行诗,体现了他对现代汉语词汇、音节、韵律的细微考察。
在《哑谜》(1990)中,他写道:“……无知和悟性在宁静和骚动中溶解;/宇宙万物渗入朦胧的瞳仁。/千古哑谜在哲学 家头脑里萌灭,/疑问如游丝潜入童心的裂痕。/为什么我是我,不是别人?脆声问。/上帝不言语,魔鬼睁大了眼睛。”
屠岸先生说,他尝试写十四行诗是在1940年代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后,同时受到了冯至的影响,他认为冯至的十四行诗集是中国新诗的经典。
“不管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诗歌还是要讲究一点韵律形式感,否则就变成了散文。写十四行诗,我想把思想天地放在一个艺术的规范里加以表达。我有时也写一些自由诗,但喜欢自由当中有严谨。我用‘古典的抑制’风格,把自己充沛的感情凝缩、冷冻起来,成为一种精炼的现代语言。我很佩服的一位诗人是吴汶,他的诗,自由当中有严谨,他的诗集《菱塘岸》即‘古典的抑制’的一个典范。”屠岸先生说。
1986年,屠岸出版了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得到诗界称誉。卞之琳评价他的十四行诗“得心应手,不落斧凿痕迹”。诗人郑敏认为他的诗是“在朴素而凝练的词句和严谨的艺术形式上透出深刻的思想之光”,是让“哲理穿上布衣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提出写诗要“颠覆传统”“颠覆崇高”“颠覆理性”,甚至“颠覆语言”,同时口水诗泛滥,这让屠岸感到十分悲哀。“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真善美。不能为了创新而写泡沫诗、伪诗、非诗。离开这个底线求变,必定走到诗的反面,诗也就死亡了。”屠岸先生说,“我一生在追求真诗,最讨厌虚假。我喜欢莎翁十四行诗,喜欢济慈,因为他们的诗真情流露,正像济慈所说‘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在《济慈墓畔的沉思》(2001)一诗中,屠岸写下:“你所铸造的、所有的不朽之诗/存留在‘真’的心扉,‘美’的灵府,/使人间有一座圣坛,一片净土,/夜莺的鸣啭在这里永不消逝。”这是屠岸对济慈的评价,也可视为他对自己诗歌的期许。
诗歌创作70余载,他至今仍感到“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没有退潮”。有时已经上床入睡,如果出现诗思,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屠岸说,自己的创作方法是抛开思维定势,带着新鲜的眼光看待、观察熟悉的世界,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并用新鲜的语言加以表现。
屠岸先生正是以此保持着长久的创造力,诚如洪子诚、刘登翰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所写:“屠岸是执着的‘美’的不懈追求者,细心且有耐性地去发现事物中的美、圣洁、欢愉。直到晚年,屠岸的诗也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一种不做作的诚挚的童心。”
(节选自《屠岸:诗歌是我的圣坛》)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岸诗歌创作70多年的漫长历程,真实地反映了屠岸对于诗歌的执着追求,即使耄耋之年,“写诗的冲动始终存在”。
B.年轻时代的屠岸沉静、纯净、清澈,很 有风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鲜锐的革命激情与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情绪和思想逐渐冷却。
C.在冯至等因素的影响下,屠岸开始创作十四行诗,并于1986年出版了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受到了包括卞之琳、郑敏在内的诗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D.屠岸勤勉努力,一旦出现诗思,即使已上床入睡也立即起床把灵感记下;且一生不懈追求和发现美。这些是他诗歌创作成就巨大的重要原因。
5.结合文本,概括屠岸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3分)
6.文中大量引用屠岸以及他人的作品或言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B 并非“他的情绪和思想逐渐冷却”
5、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要讲究一点韵律形式感;诗歌创作的宗旨是追求真善美;诗歌创作要抛开思维定势,以新鲜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新鲜的语言表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