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竹《画夜诗雨》阅读答案
时间:2017-05-25
画夜诗雨
王逸竹
(1)虽是暮春三月,天气依然有些许清凉,可以用“淅沥以萧飒”来描述此时屋外的风雨之声,虽为细雨,然“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晚饭过后,我伫立于阳台,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在那嘈杂的雨声里,远处通往池塘的排水渠里的急湍,呼号奋发,如千军万马厮杀,金铁之声不绝于耳,令人精神亢奋,而身前的纷纷雨丝却又默然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①
(3)我非常享受那清新的风夹着霏霏细雨洒在脸上的感觉,从小就喜欢,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我会在花季的年龄唱着《爱与哀愁》,那歌词的第一句“走在风雨中”是那么切合我的天性。那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不仅令我忧伤,也会让我轻松,我深沉地拉动胸中的风箱。②顿时感觉到我的每个细胞都复活了,我的肺似乎也蓝了,紧接着全身也都蓝了,这是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御风而行的感觉,我忽然有了“来吾道夫先路”的豪情。
(4)夜幕徐徐降落,昏黄的路灯也亮起来了,雨细了些,在昏黄的路灯下,像一片朦胧的雾霭,但是很薄,很轻,像青纱,像女人的面幂。此时的天空已经变成紫罗兰色,在东边霓虹街灯的辉映下,色调由西向东逐渐偏暖,像是哪位国画大师用侧锋在生宣上写了几笔,氤氲,弥漫而渐变,但是水痕依然清晰可见,书卷气十足,可是这毕竟是纯自然的造化杰作,无论哪位大师造化在手也不可能画得这么自然,因为大师的作品毕竟是人为的,有太多的斧凿痕迹,而造化是天然去雕饰的。
(5)在这梦幻一般的景色里,听着耳旁那屋檐下雨滴击打不锈钢管的天籁,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我真怀疑俞伯牙当年是因为钟子期病亡之后,没有知音才破琴绝弦的。有哪位真正的音乐家听到如此冲虚的天籁,还敢狂妄自大呢?真正伟大的人,都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我想牛顿当年否定自己的科学成就,转而研究神学也是与此不无关系的。
(6)天固然是远景,但又似乎是近景,因为它包容着我们,无处不在,仰头即在眼前。在天底下,极目远眺,远处一片混沌,似乎蕴藏着无穷的黑暗,又似乎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只有依稀可见的微弱光线稍稍给人以希望,那是梦的眼睛。
(7)中景,是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几棵依然光秃的不知名的大树,犹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一旦得到君恩雨露,便尽情舒展,尽态极妍。
(8)离我最近的就要算是池塘了,此时,虽然已是春雨初歇,然而,那沟渠依然是瀑布依然,已然不像先前看得那么清晰,在右边路灯的光辉映照下,那激流与水面撞击一瞬间的飞花碎玉依然清新可见。只是池塘的水变得幽幽的,阴阴的,沉沉的,加上那棵高大秃树的狰狞可怖的倒影,不免让我以为这个池塘就是通往地狱的入口,只是在微风偶然吹皱一池春水的时候,才会稍稍闪烁着粼粼的光芒,由于光芒是反射昏黄路灯的光辉,所以那闪烁的光芒中略带了点儿昏黄色彩,混沌的,疲惫的,怅惘的,犹如清晨上班路上所看到的一双双惺忪的眼睛,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
(2017年1月18日散文网,原文有删改)
19、请简析第二段的作用。(4分)
19.【参考答案】
(1)内容上,使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2)结构上,此段起到了对下文作者哲学思考具体内容的统领作用。例如动与静,明与暗,远与近,荣与枯,生与死,悲与喜的辩证思考。
20. 请简要概括作者描绘的夜景特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4分)
【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清新,轻柔温暖;朦胧混沌,疲惫怅惘。(2分)
(2)手法: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爱与哀愁》歌词、《阿房宫赋》《秋声赋》等古诗文,写出了夜的深沉氤氲,使文章的文化感厚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写出了雨夜的清新自然,使语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2分)
2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2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夜雨的独特感受,湍流涌动,令人精神亢奋;细雨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
(2)“忧伤”是指天性忧愁,多愁善感,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令我忧伤。“轻松” 是指温柔润泽的细雨使我精神复活,御风而行,豪情顿生。“忧伤”与“轻松”看似矛盾,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胸中的风箱”,比喻内心的波澜,“深沉地拉动”,是指作者面对“夜”“雨”有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解题思路】第(1)句中的“默然无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柔腻之感”则反映了作者的感受。理解第(2)句含意的关键是扣住“忧伤”与“轻松”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从表面看是矛盾的,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而“胸中的风箱”则比喻内心的起伏。
22. 作者在第2节说“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而在结尾又说“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这个世界充满了哲学的光芒,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灵动与静谧的结合,②悲苦与喜悦的交融,③伟大与谦卑的相显,④科学与神学的互补,⑤遥远与咫尺的交织,⑥黑暗与光明的相伴,⑦枯寂与繁华的转换,⑧生存与死亡的对话等等。生活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我们应正确的认识世界和积极地生活。(3分)
(2)文末最后一句表面是写雨中的世界混沌得让人疲惫,其实是写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功利性强,熙熙攘攘,失去了宁静的氛围,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从而告诉我们要有心灵的宁静、精神的港湾,不要被物质所奴役。(3分)
王逸竹
(1)虽是暮春三月,天气依然有些许清凉,可以用“淅沥以萧飒”来描述此时屋外的风雨之声,虽为细雨,然“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晚饭过后,我伫立于阳台,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在那嘈杂的雨声里,远处通往池塘的排水渠里的急湍,呼号奋发,如千军万马厮杀,金铁之声不绝于耳,令人精神亢奋,而身前的纷纷雨丝却又默然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①
(3)我非常享受那清新的风夹着霏霏细雨洒在脸上的感觉,从小就喜欢,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我会在花季的年龄唱着《爱与哀愁》,那歌词的第一句“走在风雨中”是那么切合我的天性。那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不仅令我忧伤,也会让我轻松,我深沉地拉动胸中的风箱。②顿时感觉到我的每个细胞都复活了,我的肺似乎也蓝了,紧接着全身也都蓝了,这是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御风而行的感觉,我忽然有了“来吾道夫先路”的豪情。
(4)夜幕徐徐降落,昏黄的路灯也亮起来了,雨细了些,在昏黄的路灯下,像一片朦胧的雾霭,但是很薄,很轻,像青纱,像女人的面幂。此时的天空已经变成紫罗兰色,在东边霓虹街灯的辉映下,色调由西向东逐渐偏暖,像是哪位国画大师用侧锋在生宣上写了几笔,氤氲,弥漫而渐变,但是水痕依然清晰可见,书卷气十足,可是这毕竟是纯自然的造化杰作,无论哪位大师造化在手也不可能画得这么自然,因为大师的作品毕竟是人为的,有太多的斧凿痕迹,而造化是天然去雕饰的。
(5)在这梦幻一般的景色里,听着耳旁那屋檐下雨滴击打不锈钢管的天籁,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我真怀疑俞伯牙当年是因为钟子期病亡之后,没有知音才破琴绝弦的。有哪位真正的音乐家听到如此冲虚的天籁,还敢狂妄自大呢?真正伟大的人,都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我想牛顿当年否定自己的科学成就,转而研究神学也是与此不无关系的。
(6)天固然是远景,但又似乎是近景,因为它包容着我们,无处不在,仰头即在眼前。在天底下,极目远眺,远处一片混沌,似乎蕴藏着无穷的黑暗,又似乎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只有依稀可见的微弱光线稍稍给人以希望,那是梦的眼睛。
(7)中景,是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几棵依然光秃的不知名的大树,犹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一旦得到君恩雨露,便尽情舒展,尽态极妍。
(8)离我最近的就要算是池塘了,此时,虽然已是春雨初歇,然而,那沟渠依然是瀑布依然,已然不像先前看得那么清晰,在右边路灯的光辉映照下,那激流与水面撞击一瞬间的飞花碎玉依然清新可见。只是池塘的水变得幽幽的,阴阴的,沉沉的,加上那棵高大秃树的狰狞可怖的倒影,不免让我以为这个池塘就是通往地狱的入口,只是在微风偶然吹皱一池春水的时候,才会稍稍闪烁着粼粼的光芒,由于光芒是反射昏黄路灯的光辉,所以那闪烁的光芒中略带了点儿昏黄色彩,混沌的,疲惫的,怅惘的,犹如清晨上班路上所看到的一双双惺忪的眼睛,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
(2017年1月18日散文网,原文有删改)
19、请简析第二段的作用。(4分)
19.【参考答案】
(1)内容上,使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2)结构上,此段起到了对下文作者哲学思考具体内容的统领作用。例如动与静,明与暗,远与近,荣与枯,生与死,悲与喜的辩证思考。
20. 请简要概括作者描绘的夜景特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4分)
【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清新,轻柔温暖;朦胧混沌,疲惫怅惘。(2分)
(2)手法: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爱与哀愁》歌词、《阿房宫赋》《秋声赋》等古诗文,写出了夜的深沉氤氲,使文章的文化感厚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写出了雨夜的清新自然,使语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2分)
2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2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夜雨的独特感受,湍流涌动,令人精神亢奋;细雨无声,使人顿起柔腻之感。
(2)“忧伤”是指天性忧愁,多愁善感,雨温柔润泽的感觉,令我忧伤。“轻松” 是指温柔润泽的细雨使我精神复活,御风而行,豪情顿生。“忧伤”与“轻松”看似矛盾,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胸中的风箱”,比喻内心的波澜,“深沉地拉动”,是指作者面对“夜”“雨”有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解题思路】第(1)句中的“默然无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柔腻之感”则反映了作者的感受。理解第(2)句含意的关键是扣住“忧伤”与“轻松”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从表面看是矛盾的,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而“胸中的风箱”则比喻内心的起伏。
22. 作者在第2节说“这个世界真是无处不充满着哲学的光芒”而在结尾又说“看得出来,这个世界已经疲惫很久了。”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这个世界充满了哲学的光芒,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灵动与静谧的结合,②悲苦与喜悦的交融,③伟大与谦卑的相显,④科学与神学的互补,⑤遥远与咫尺的交织,⑥黑暗与光明的相伴,⑦枯寂与繁华的转换,⑧生存与死亡的对话等等。生活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我们应正确的认识世界和积极地生活。(3分)
(2)文末最后一句表面是写雨中的世界混沌得让人疲惫,其实是写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功利性强,熙熙攘攘,失去了宁静的氛围,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从而告诉我们要有心灵的宁静、精神的港湾,不要被物质所奴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