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耳洞》阅读答案

时间:2017-07-07
耳洞
邱毓贤
我第一次打耳洞是在15岁时。
那时我的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我好像不必很用功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我有时喜欢在课堂上跟老师叫板,自己懂了的内容就不听,然后头埋在抽屉里做其他科目的练习题。放假回家也跟爸妈吵架,总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傍晚的时候,我会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看一些面目模糊的人的身影在夕阳中渐渐隐去。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少女特有的伤春悲秋袭击了我。据说人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知道自己并没有带着主角光环,却也希望上天能像眷顾玛丽苏小说里面的女主角那样,因为看到我心地善良、眼神清澈而赠予我一段精彩丰富的人生。
当一个同样15岁的少女遇到我,与我一同坐在操场上,时而默默地看着夕阳,时而说说我们心里对其他女生的评价、还有那些我们怀着朦胧情感对待的男生时,我俩的眼睛里不知不觉多了一份惺惺相惜。其实我们是同班同学,但是之前一直都没怎么交往。她成绩不好,上课时乖乖的,下课就跟同学和老师开玩笑,说一些如“哎呀,我也没办法”“我也想好好读啊”之类的话。很随意的样子。
我们在一个星期五的夜晚逃了自习课去打了耳洞。尖锐的物体穿透小小的饱满的耳垂,我们年轻的手紧握在一起,像是得到了来自挚友的支持。
当路边那家小店的阿姨向我们极力推销小巧、精致但实际上现在看来很俗气的银耳钉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身上的零花钱买下了。
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好像因为打了耳洞、戴上耳钉,所以在某一方面我们正式地长大了。是少女追求成为大人的爱美意识的萌生,还是对迷茫生活的解脱与反叛?总而言之,曾经美好时光里的我们在日记本上画了又画,告诉自己“我要一辈子都记住这一天”的那个日期,都渐渐让我们抛在路上。
那次打完耳洞后,我记得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了我一些茶树油,叮嘱我抹在耳朵上。我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觉得这是一次小小的反叛,还有一种小小的个性在宣示着自己的特别——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我没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
之后,便是和那位女同学在隔日做操时,两人有些兴奋地扎起马尾辫,露出光洁的额头,还有花蕊形状的耳钉。阳光下,我们四目相遇,我紧张得手心都潮湿了。我们的耳钉在发亮,目光也在发亮。
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我和那位同学也失去了联系。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而且,那也是教务主任的要求。
一直到了高三,年级教务室的广播突然播报保卫科的提醒,请同学们不要在木棉树下读书,以免被木棉花砸到。所有的同学听了都哄然大笑,一直以来紧张灰暗的学习气氛也慢慢活泼起来。
我把高考练习试卷埋在了木棉树下。
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这所中学,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我的鼻子有些发酸。想到了曾经的花蕊样式的耳钉,我急忙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结果它已经有些发黄了。
我轻轻地把它靠近耳朵,却发现耳洞已经长住了。
就像所有的我们认为最隐秘的事情到最后会外表如初一样,我们最终还是长成了大人。(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22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交待寓意深长。十五岁正是一个女孩子的花季,明朗欢快,阳光灿烂,并以其绚丽的青春光彩受到万众瞩目。
B.作者说“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句话与后文“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构成鲜明对比,从而很好地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
C.当小说中的主人公重新想起耳钉,想试着把它戴上的时候,却发现耳洞已经长住了,这个细节耐人寻味,意在说明当初的叛逆之举毫无意义,人还是顺其自然成长为好。
D.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情节上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出色的心理描写为这篇小说带来了鲜明的青春色彩和个性魅力。
5.本文的情节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作者打耳洞后回家,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没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请分别指出作者“庆幸”什么,为什么“又有些遗憾”。文中的“妈妈”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
4.B(A项中单说花季不全面,应该也是雨季,不仅有青春的明朗欢快,阳光灿烂,还有烦恼和泥泞,比如“放假回家跟爸妈吵架。总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自己。”而且说“受到万众瞩目”也不对,文章中说“知道自己不是带着主角光环”可以知道。C项中说“当初的叛逆之举其实毫无意义”有点过头,虽然作者的确想告诉读者,叛逆其实并没有多大必要,青春还是要顺其自然去成长,但是叛逆行为本身,毕竟是一段青涩的青春记忆,它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青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这点说,它还是有意义的。D项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不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虽然有波澜,但并不曲折,作者的叙述一直很平稳,也无意制造强烈的戏剧效果,所以不存在“高潮迭起”。)
5.①线索的作用:这篇小说以“耳洞”为编织情节的线索,通过“打耳洞—戴耳钉—卸耳钉—耳洞长住”来结构全文,塑造人物形象。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戴上耳钉的庄重仪式感与后来卸下俗气可笑的耳钉形成对比;二是我打耳钉后心里隐隐不安与妈妈如此温和的态度形成对比。通过对比,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主旨更为深刻。
③结尾的妙处:小说采用 “欧亨利式的结尾”。当主人公重新想戴上耳钉时,却发现耳洞长住了。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别出心裁,意味深长。
(5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6.主人公“庆幸”的是:自己的叛逆之举没有被妈妈责难。(2分)
主人公“遗憾”的是:本来想借助这个戴耳钉的行为向妈妈示威,从而张扬自己的独特和个性,没想到妈妈一脸平静,让自己这个行为本身的轰动效应大打折扣。(2分)
“妈妈”这个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做父母的,要学会包容孩子的叛逆行为,不要苛责孩子。只有包容才能让孩子度过那个有时显得动荡危险的青春期,从而促使其健康成长。(2分)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