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阅读答案
时间:2017-07-15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捱。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晤。”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把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 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9.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7.A (“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理解有误,裘盛戎“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他还没有被剥夺唱戏的权利。)
8.B E(A项“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理解有误,本文只是从作者与裘盛戎认识时写起,并没有记叙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C项“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D项“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理解有误。)
9.①对艺术的痴迷热爱。无论是睡前还是病中,他都不忘琢磨钻研京剧表演艺术;在不上台演戏期间,他还不忘整天琢磨唱腔,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②努力认真。为了演好戏,他不顾身体不舒服去体验生活;他文化程度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反复去读,直至读出剧本的精妙。③不怕吃苦。冬天到南方去体验生活,条件恶劣,但他还是坚持下来,没有叫一句苦。④积极乐观。在“控制使用”期间,他虽然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他大概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也并没有悲观消极,并且还想着唱戏。⑤有责任感。在不能上台演戏期间,他悉心施教,用心培养青年演员;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努力促成北京京剧团的成立。⑥谦虚平易。去天津看戏时,他诚恳谦虚,真心实意地向演员学习;即使成就斐然,但无论是出租车司机、服务员还是掏粪工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5分;答出一点有概括且有分析,给1分,只概括无分析则不得分;“分析部分”答出分号前后任意一点即可;答出任意五点即可)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捱。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晤。”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把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 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9.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7.A (“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理解有误,裘盛戎“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他还没有被剥夺唱戏的权利。)
8.B E(A项“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理解有误,本文只是从作者与裘盛戎认识时写起,并没有记叙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C项“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D项“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理解有误。)
9.①对艺术的痴迷热爱。无论是睡前还是病中,他都不忘琢磨钻研京剧表演艺术;在不上台演戏期间,他还不忘整天琢磨唱腔,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②努力认真。为了演好戏,他不顾身体不舒服去体验生活;他文化程度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反复去读,直至读出剧本的精妙。③不怕吃苦。冬天到南方去体验生活,条件恶劣,但他还是坚持下来,没有叫一句苦。④积极乐观。在“控制使用”期间,他虽然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他大概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也并没有悲观消极,并且还想着唱戏。⑤有责任感。在不能上台演戏期间,他悉心施教,用心培养青年演员;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努力促成北京京剧团的成立。⑥谦虚平易。去天津看戏时,他诚恳谦虚,真心实意地向演员学习;即使成就斐然,但无论是出租车司机、服务员还是掏粪工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5分;答出一点有概括且有分析,给1分,只概括无分析则不得分;“分析部分”答出分号前后任意一点即可;答出任意五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