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阅读答案
时间:2017-09-16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 (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B.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C.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D.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D.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表述不准。按照原文理解,“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是“打破”而不是“改变”。
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形态上求快,心态上求多。B项“他们的思辨精神”理解有误,应该是观点中包含的思辨精神。D项“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是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的社会成因。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使用的是”表述绝对。原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可能只是”这种推测性的表述。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 (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B.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C.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D.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D.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表述不准。按照原文理解,“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是“打破”而不是“改变”。
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形态上求快,心态上求多。B项“他们的思辨精神”理解有误,应该是观点中包含的思辨精神。D项“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是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的社会成因。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使用的是”表述绝对。原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可能只是”这种推测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