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阅读答案
时间:2017-10-01
材料一:
重庆、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现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沙尘暴、空气和水污染、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发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运河的做法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这些工程没有做环境评估,由于空气中微粒增多,建造这些新生活区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设这些地方时没有遵循环境法规。
城镇化是鼓励城市在合理引导下自然发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建成的鬼城尽管本身并非生态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会带来创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许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获得的就业岗位而一直空置着。积极的城市规划是确保人口与环境相容,把城市建成产生较少的碳和使用较少的资源的地方。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计划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材料二:
传统的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如图1所示。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陈柳钦等《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材料三: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地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
(摘编自史亚楠等《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经济系统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看作一个系统。
B.传统经济系统考虑因素单一,为粗放经济模式,而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循环经济模式。
C.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中生产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消费者让消费过程中的废旧物回归生态环境中。
D.两系统中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消费者是生产者的生产要素,如果消费者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移山填沟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城镇建设方法,这样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甚至会引来人类的灭顶之灾。
B.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让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保护。
C.城镇的扩张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地发展,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以此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
D.我国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系统,污水、垃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坏了生态平衡。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运用事例或数据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让人们认清当前环保的紧迫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参考答案
7.D。【解析】只有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者”才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故D项错。
8.B、D。(选B3分;选D2分)【解析】A项,三则材料谈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世界的,“人类”扩大范围;“灭顶之灾”说法程度过重,原文无此意。C项,“多开发小城镇”,原文无此意,“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与“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无关系,此处强加。E项,材料二是从理论上来分析,没有用事例或数据。
9.①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削山造地。②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中没有遵循环境法规。③当前的城镇化是人工建造城市,没有考虑环境、自然资源。④城镇人口增加,环保设施欠缺。(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①②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第③点材料一第二段内容。第④点为材料三的内容。
重庆、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现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沙尘暴、空气和水污染、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发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运河的做法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这些工程没有做环境评估,由于空气中微粒增多,建造这些新生活区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设这些地方时没有遵循环境法规。
城镇化是鼓励城市在合理引导下自然发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建成的鬼城尽管本身并非生态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会带来创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许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获得的就业岗位而一直空置着。积极的城市规划是确保人口与环境相容,把城市建成产生较少的碳和使用较少的资源的地方。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计划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材料二:
传统的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如图1所示。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陈柳钦等《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材料三: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地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
(摘编自史亚楠等《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经济系统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看作一个系统。
B.传统经济系统考虑因素单一,为粗放经济模式,而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循环经济模式。
C.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中生产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消费者让消费过程中的废旧物回归生态环境中。
D.两系统中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消费者是生产者的生产要素,如果消费者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移山填沟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城镇建设方法,这样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甚至会引来人类的灭顶之灾。
B.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让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保护。
C.城镇的扩张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地发展,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以此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
D.我国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系统,污水、垃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坏了生态平衡。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运用事例或数据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让人们认清当前环保的紧迫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参考答案
7.D。【解析】只有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者”才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故D项错。
8.B、D。(选B3分;选D2分)【解析】A项,三则材料谈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世界的,“人类”扩大范围;“灭顶之灾”说法程度过重,原文无此意。C项,“多开发小城镇”,原文无此意,“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与“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无关系,此处强加。E项,材料二是从理论上来分析,没有用事例或数据。
9.①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削山造地。②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中没有遵循环境法规。③当前的城镇化是人工建造城市,没有考虑环境、自然资源。④城镇人口增加,环保设施欠缺。(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①②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第③点材料一第二段内容。第④点为材料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