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阅读答案
时间:2017-11-03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参考答案
1.C(“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理解不当,从原文“似是而非”来看,是完全不正确。)
2.D(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B(“一定不会消亡”这一判断过于绝对。)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参考答案
1.C(“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理解不当,从原文“似是而非”来看,是完全不正确。)
2.D(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B(“一定不会消亡”这一判断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