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阅读答案

时间:2018-01-17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是他学术和思想的结晶。“日知”,出自“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至于成书过程,顾炎武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他仍不断新写札记,充实内容,纠正讹误。他说著书当如“采铜于山”,而不可“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寄于书中。他引古人言论,必加“立言之人”,还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当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顺应时势进行变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又一基本观点。他还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节选自钟岳文《〈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有删改)
26. 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中的意思。(4分)
27. 简要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5分)
28. 结合材料,分析《日知录》中“资治”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26. “天下兴亡”不是指改朝换代、权力更替(或反清复明),(1分)而是指民族的兴盛灭亡;(1分)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或捍卫社会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命运),(1分)每一个平民百姓都肩负责任。(1分)
27. 学而不已,注重积累,精益求精,经世致用,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每点1分)
28. ① 为官者应担起国家兴盛的责任。② 民族命运也事关每个平民百姓。③ 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④ 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⑤ 重视人心风俗。⑥ 人才对国家治乱至关重要。
评分建议:每点1分。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