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阅读答案
时间:2018-02-25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更见荣耀。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这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广阔阐释空间,是作品建构为经典的一个必要条件。
(选自《天津社会科学》,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 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被某个时代某些人奉为经典的作品,有可能得不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些人的承认。
C.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虽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它并不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D. 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都是文学经典构建的必要条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从而引起人的共鸣。
B. 虽然经典文学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不同时代对经典的看法见仁见智,但作品本身的状况永远是建构经典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C. 相对来说,意识形态、文化权力是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外部因素,而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说空间是经典建构的内部言因素。
D. 《红楼梦》描写社会生活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来源:学§科§网Z§X§X§K]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煜的词被列为经典,是因为李煜在创作词时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表现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等内容,从而打动读者。
B. 清代众多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没有达到《红楼梦》那样的高度。
C. “四书”“五经”对封建士人来说是经典,但在“五四”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糟粕,这说明意识形态总是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评价证明《哈姆雷特》有着广阔的言说空间,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
1. A A项“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是作品的观点,不是刘勰的观点。
2. A A项以偏概全,原文“某些文学经典”。
3. A A项“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 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李煜主观努力的结果。
童庆炳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更见荣耀。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这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广阔阐释空间,是作品建构为经典的一个必要条件。
(选自《天津社会科学》,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 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被某个时代某些人奉为经典的作品,有可能得不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些人的承认。
C.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虽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它并不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
D. 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都是文学经典构建的必要条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从而引起人的共鸣。
B. 虽然经典文学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不同时代对经典的看法见仁见智,但作品本身的状况永远是建构经典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C. 相对来说,意识形态、文化权力是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外部因素,而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说空间是经典建构的内部言因素。
D. 《红楼梦》描写社会生活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来源:学§科§网Z§X§X§K]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煜的词被列为经典,是因为李煜在创作词时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表现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等内容,从而打动读者。
B. 清代众多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没有达到《红楼梦》那样的高度。
C. “四书”“五经”对封建士人来说是经典,但在“五四”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糟粕,这说明意识形态总是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评价证明《哈姆雷特》有着广阔的言说空间,这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
1. A A项“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永恒不变而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是作品的观点,不是刘勰的观点。
2. A A项以偏概全,原文“某些文学经典”。
3. A A项“有意超出个人的身世之戚” 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李煜主观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