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阅读答案

时间:2018-03-10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收制度首先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 能确认土地产权,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900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计量技术“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 ”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量”(容积)或“衡”(重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税,即“相地而衰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一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茶叶等。
B.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供便利。
C.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来实现
D.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平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的前提。
B.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的原因
C.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会统一。
B.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收公平。
C.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D.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1.(3分)C2.(3分)D3.(3分)A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