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余道勇《红苕和米饭》阅读答案

时间:2019-02-23
红苕和米饭    
余道勇

    “妈,我饿了。”小男孩回到家,想要吃的。
    “苕子在鼎罐里,自己拿来吃吧。”妈说。
    小男孩把鼎罐盖子揭开。一罐子的苕子,只有罐子中间位置有一小碗白米饭,馋得小男孩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他还是忍住了。他知道,那唯一的一小碗米饭是给最小的弟弟的,他不能吃。小男孩用筷子插起一个苕子,灶台边有一碗青菜汤,就着吃了。那苕子淀粉含量丰富,吃在嘴里却难以咽下,只能一口汤一口汤就着吃。
小男孩的父亲在他三岁时伤逝,母亲拉扯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挣工分是这个小男孩幼小心灵中的梦想。小男孩并未备尝劳作的艰辛,总是在放学回家后,跟着大人们有样学样地做一些田间的农活。他很想用这点本领去挣工分,哪怕能挣一个工分,他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那个年代,生产队出工听钟声。小男孩听惯了村口每天出工的钟声。钟声一响,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就奔出家门,集体出工。然而,有一天,这个钟声一直都没有响起,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响起。
    “妈,今天出工的钟声怎么一直没有敲响呢?”小男孩长大,已经上初中了。他一直盼望着长大,能够为家里挣工分,减轻母亲的负担。
    “不用敲了。”母亲说。
    “为什么呢?”小男孩扭着头问,很是不懂,他是听着钟声长大的。
    “因为,田地都分到户了。”母亲说。
    “分到户了?”小男孩一脸茫然,还是不解其意。
    “是啊,分到户了,联产承包了。”母亲说。“以后你不用去挣工分,你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好多事了。”
    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不能挣工分了,这怎么给家里减轻负担?
    然而,母亲看来很高兴。小男孩不知道,母亲已经在心里盘算起来。母亲笑眯眯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小男孩说,现在家里承包有五六亩水田和一亩旱地,不用靠工分,就是自己好好地耕作,只要收成好,除去交公粮、余粮,每年的收成应该比吃大锅饭分到的口粮还要多,要不了两年,不仅可以还清欠别人的谷子、苕子,还可以卖一些,挣点钱补贴家用。母亲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读好你的书,妈妈就是再苦,也要让你们成人。”
    小男孩挣工分的梦就这样破灭了。但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小男孩还是有点懵懵懂懂。

    转眼,小男孩上高中了,已经成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念书。
    从未离开过家的小伙子,在高中宿舍住了一个星期,就忍不住想家了,几乎是发狂地想家。星期六最后一节课一上完,他就飞奔回家。到家时,已经是秋日的傍晚时分。
    “妈,我回来了。”小伙子一到家就找妈。
    没有人应声。
    灶台上冒着热气,锅里饭是热的,是白米饭。
    姐从猪舍喂猪回来,看到小伙子,说:“妈还在地里做事,趁天没黑,多干点活儿。妈让我回来先做饭,等你回家。”
    天黑时分,一家人收工回家,姐早就把饭菜备好了。
    “妈,怎么没有红苕?”小伙子端起一碗米饭。以前,都是弟弟吃米饭,其他人都啃红苕——这一个开学周,小伙子每天都是用饭盒在学校食堂蒸米饭吃,竟然想红苕吃。
    “有米饭吃还想吃红苕。”姐说。“我们可是吃得反胃了。”
    这一顿饭,小伙子吃得很饱,也很充实。自家菜园里摘的黄瓜、茄子、冬瓜、辣椒等,经过柴火的爆炒,很有家的味道。
    那天,妈妈对孩子们说:“你有一双手,有几亩田地,还怕饿到吗?”

    小男孩是幸运和幸福的,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考到城里读书,不用挣工分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在城里安家落户。但每次回老家,家里人总笑他竟然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
    从一锅苕里只蒸一小碗米饭,到一锅饭里只放一个红苕,引领着我们生活发展的,不正是出工钟声的停止和改革号角的吹响吗?小伙子似乎明白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不就是把红苕变成白米饭吗?
    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
    (节选自201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注】红苕:又名番薯、红薯、山芋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男孩看见罐子中间有一小碗白米饭,尽管馋得“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还是忍住了,就着菜汤吃难以下咽的红苕,可见他善良、懂事、自制。
B.听到母亲说“田地分到户了”“联产承包”,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这是因为他此刻并不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只知道从此不能挣工分给家里减轻负担了。
C.当年的小男孩从城里回老家时仍“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这一细节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
D.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一个小男孩从大集体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的生活情形,以此展现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别具匠心。
5.文章以“红苕与米饭”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6.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参考答案
4. C(“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不正确。这一细节表明他念旧、不忘本。)
5.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正是围绕“红苕与米饭”展开叙述;②意味隽永,耐人寻味:不仅是两种食物,还象征着贫穷和富裕,象征着大集体和联产承包两个不同的时代;③以小见大,揭示主题:从红苕到米饭的变化,反映出“联产承包、分田到户”政策给农民、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每点2分)
6. 观点一:可以删除。理由:①从内容看,到上段结束时,文章故事情节已非常完整,主题也已得到充分展现,无须再有结尾段;②从表达方式看,删除结尾段,全文自始至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小男孩故事,整体感更强;③从结构看,删除结尾段,全文四个部分层次分明,结构谨严,而有了结尾段,层次反而变得混乱。(6分)
观点二:不可删除。理由:①从内容看,结尾段点明前文是“我”的回忆,是前文内容的自然延伸,同为不可分割的整体;②从表达方式看,结尾由叙事转为抒情、议论,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不但使行文富于变化,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助于深化主题;③从结构看,结尾段是对前四节的总结、升华,独立于四节之外。(6分)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