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如药》阅读答案
时间:2015-12-14
赞美如药
在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以此为戒,总结教训重新做人。
围上来的族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讲述出来。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人们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错误行为,鼓起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所谓的批评教育。不是真诚地“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拒绝,或冷嘲热讽;_____A_____。不给人留后路,不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像我们这样,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丧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于“破坛子破摔”。
人们常用“_____B_____”的俗语,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当我们强烈地去批评或处罚一个犯了错的人时,应该考虑到,犯错的人并不是“死猪”,你用开水去烫,不但起不到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将其“烫伤”,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之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然后引导他用自身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里面野草丛生,我们要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为何一定要“苦口”?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能够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训练
1、按要求补句。
①在A处采用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补充一句话。
②在B处填写一句恰当的俗语。
2、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3、本文除了正面论述外,还从反面加以了论述。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反面论述的内容吗?(可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4、本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①示例:不是客观公正地作出评议,而是以偏概全,将人“一棍子打死”。②死猪不怕开水烫。
2、本文以故事开篇,然后引出论点。以故事开头,既能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也为证明论点提供了论据。同时,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3、对待犯了错的人采取所谓的批评教育,其结果是,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4、举例论证:如举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引用论证:如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来论述。比喻论证:把赞美比作“药”,把内心的错误比作“心田的杂草”,把用优点去战胜错误和缺点比作“播种上茁壮的庄稼”。对比论证:如以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
5、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善用比喻和俗语。如:“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几句运用比喻,很形象,很幽默。
在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以此为戒,总结教训重新做人。
围上来的族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讲述出来。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人们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错误行为,鼓起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所谓的批评教育。不是真诚地“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拒绝,或冷嘲热讽;_____A_____。不给人留后路,不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像我们这样,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丧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于“破坛子破摔”。
人们常用“_____B_____”的俗语,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当我们强烈地去批评或处罚一个犯了错的人时,应该考虑到,犯错的人并不是“死猪”,你用开水去烫,不但起不到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将其“烫伤”,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之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然后引导他用自身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里面野草丛生,我们要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为何一定要“苦口”?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能够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训练
1、按要求补句。
①在A处采用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补充一句话。
②在B处填写一句恰当的俗语。
2、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3、本文除了正面论述外,还从反面加以了论述。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反面论述的内容吗?(可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4、本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①示例:不是客观公正地作出评议,而是以偏概全,将人“一棍子打死”。②死猪不怕开水烫。
2、本文以故事开篇,然后引出论点。以故事开头,既能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也为证明论点提供了论据。同时,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3、对待犯了错的人采取所谓的批评教育,其结果是,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4、举例论证:如举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引用论证:如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来论述。比喻论证:把赞美比作“药”,把内心的错误比作“心田的杂草”,把用优点去战胜错误和缺点比作“播种上茁壮的庄稼”。对比论证:如以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
5、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善用比喻和俗语。如:“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几句运用比喻,很形象,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