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7-13
山东东营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pǔ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①契______ ②pǔ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_________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②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_________民族复兴的前途。
③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_________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
④国家领导人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命根子”“坚决_________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A. 坚持 找寻 演绎 遏制
B. 坚定 探寻 演绎 遏制
C. 坚定 找寻 演示 遏止
D. 坚持 探寻 演示 遏止
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百年来,中国gongc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 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老祖宗留下的“金碗”怎可拱手送人?有关部门今年3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①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
②要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
③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
④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A. ③④②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
5、填空。(5分)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诗句
家国情怀
作者作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忘身报国的忠心
李贺
《雁门太守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
王维
《使至塞上》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愿望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志向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6、名著阅读。(2分)
(1)____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题材)小说,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分)
(2)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70字以内的评论。(1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为落实“双减”正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
“双减”正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某中学在9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正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
材料二:
图片
“双减”正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材料三:
图片
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
(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
图片
”,《说文》解释“儋(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正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1分)
(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料一、三,说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2分)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8、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
9、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 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 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 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 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二)(8分)
(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④南望马耳、常山
11、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
(三)(8分)
……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3、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来突显“雷锋精神”的丰满和富于变化,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②(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③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④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⑤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14、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我们读来却觉得素朴、真实。请你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4分)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pǔ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①契______ ②pǔ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_________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②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_________民族复兴的前途。
③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_________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
④国家领导人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命根子”“坚决_________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A. 坚持 找寻 演绎 遏制
B. 坚定 探寻 演绎 遏制
C. 坚定 找寻 演示 遏止
D. 坚持 探寻 演示 遏止
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百年来,中国gongc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 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老祖宗留下的“金碗”怎可拱手送人?有关部门今年3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①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
②要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
③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
④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A. ③④②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
5、填空。(5分)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诗句
家国情怀
作者作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忘身报国的忠心
李贺
《雁门太守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
王维
《使至塞上》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愿望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志向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6、名著阅读。(2分)
(1)____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题材)小说,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分)
(2)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70字以内的评论。(1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为落实“双减”正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
“双减”正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某中学在9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正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
材料二:
图片
“双减”正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材料三:
图片
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
(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
图片
”,《说文》解释“儋(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正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1分)
(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料一、三,说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2分)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8、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
9、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 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 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 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 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二)(8分)
(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④南望马耳、常山
11、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
(三)(8分)
……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3、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来突显“雷锋精神”的丰满和富于变化,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②(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③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④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⑤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14、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我们读来却觉得素朴、真实。请你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