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题画二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14-11-07
题画二则
(一)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译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

参考答案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

二:
1、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画家。
2、写出文中一个成语,并写出意义。
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清;郑板桥
2、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3、本文通过郑板桥画竹“落笔,倏作变相”“胸无成竹”的两则提问,表现了郑板桥的创意和变化求新。 

译文:
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附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h u a n g)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放以为窗棂(1ing),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的南面种着竹。夏天新竹刚刚长出嫩叶,绿色的阴影照在人身上,这时,拿—张小榻放置在竹林中,就会感到非常清凉舒适。在秋天和冬天交替的季节,拿—张屏风架子,除去屏风的两头,把它横放作为窗格,用均匀而薄的洁白的纸糊在窗格上。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飞触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小鼓声。在这时候,一片凌乱的竹影映照在窗纸上,这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我画的竹,没有什么老师传授,大多从纸窗、洁白的墙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的呀。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shu)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在清凉的秋天江边学馆里,清晨起来看竹,烟雾的光、太阳的影子和露水的雾气,都在稀疏的竹枝和密密的竹叶之间浮游飘动。胸中激荡于是有作画之意。其实胸中的竹,并不是眼中所看到的竹啊。于是就磨好墨铺开纸,落笔时很快地画出图画,这时,手中画的竹又不是胸中的竹了。总之,画的意图在落笔之前就形成,这是法则啊;情趣在法则之外,这就自然形成了工巧的天趣。这种情况难道仅仅存在于画中吗?
    (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文与可画竹,胸中必先有成形的竹;我郑板桥画竹,胸中却无成竹。浓的淡的疏的密的,短的长的,肥的瘦的,随手画去,自然就形成格局,竹的精神风貌也就完备充足了。我这个后生小子,怎敢随便比拟先贤呢。但是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实际上只是一个道理。
【赏析】
    郑板桥题画三则,中心意思各异,但合为一组则自然形成由浅入深的画竹道理,这正是作者画竹的经验之谈。
    第一则讲板桥画竹无师承,而是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而自然造化正是他最好的老师,从而阐明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的画竹观点。
    第二则讲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是因为任何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改变些意思,使之臻于完美的新境界,
这就是说,原先胸中成竹落笔时会有所变化,所寓的精神会更臻完美。由眼中(现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化为完美的富于人情的手中之竹,这就是艺术创作日臻完美的过程。它们是既有联系又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眼中之竹是画竹的前提。
    第三则讲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郑板桥画竹却是胸无成竹。这不是同文与可唱反调吗?可是郑板桥却说:“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是为什么?因为竹的“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是自成格局,是“神理具足”的,这当然也是胸中之竹的升华、完善,所以说是一个道理。这个画理充满着佛家的禅机。曹雪芹说:“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更显得板桥画理的精湛与深奥。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名文 > 初中古诗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