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5-07-07
2014~2015学年苏州市高二教学情况调研
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D,“竟”,最终。
7.C
8.参考答案:屡次礼让王位,坚守仁义(1分);挂剑徐君冢树,诚实守信不欺心(1分):对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为王一事,识大体、顾大局。(1分)。
9.(1)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才放弃了这个打算。(“固”“舍”各1分,句意1分)
(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把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本心(心意、诺言)呢!(“许”1分,“背”1分,反问句式1分)
(3)我敢怨责谁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等待)天命安排。(宾语前置1分;“死、生”词性1分,“事”1分;句意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1)前两句实写:东风和暖,柳枝婆娑茂密阡陌悠长,轻云蔽月,花儿似隐似现显得不像白天那么饱满(2分)。后两句虚写(想象):远方的恋人此刻应在深深思念着我,清晨拂镜自照时,常会为自己消瘦的面容而悲声啼哭(2分)。
(2)你那身穿绿罗裙的倩影,让我念念不忘;别后的日子里,每每见到芳草绿茵,总会产生爱怜之意,仿佛那荫荫碧草,就是你身着绿罗裙的美丽身影。(2分)蕴含着长久分别后深挚、苦痛的思念和眷恋之情。(2分)词人把现实中的人和自然界中的景紧密结合(移情于景)(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艰难苦恨繁霜鬓
(6)气吞万里如虎
(7)男儿本自重横行
(8)零落成泥碾作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2.用排比手法点出断桥的人文内涵(1分),用拟人手法写出烟柳画桥的美丽(1分),以此点出正是由于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传奇而使得断桥更具文化审美价值。(2分)
13.老人的话引发“我”的探究和思考(2分),构成首尾呼应(1分),亦真亦幻,与断桥以及白蛇传的浪漫色彩相应和(2分)。
14.回应老人托梦(1分),印证青儿的唱词(1分),遗憾断桥原貌消失(1分),谴责“权力”对文化遗迹的祸害(2分)。
15.断桥的虚,对自己而言,是为断桥留影而慰思古之幽情;对普通百姓来说,是白娘子的故事为平淡生活带来一丝暖意;从情感上看,断桥虚化为“爱情符号”,诗化了的“爱情桥”承载了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从审美价值、意义出发,断桥是杭州和西湖的“文化符号”,同时断桥成就了不朽的《白蛇传》,使这部戏远高于普通的江南地方戏。(答出3点,即给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6、真正的幽默是灵动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的幽默是别有会心的、发自内心真诚的笑;真正的幽默具有感染力,能让别人跟着笑;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6分)
17、首先以东西方文献资料为例(1分),阐释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是不可人为的(1分);接着提出了“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的观点(2分);与小花脸式的假幽默相对比(1分),最后指出真幽默的内涵与境界(1分)。
18、用比喻论证的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幽默文学’不能提倡”的观点(2分),讽刺了那些把幽默当成主义或衣食饭碗的幽默文学作家(2分)。
语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9.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6分)
20.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2分)
21.勉励、奖掖后进。(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B、C,5分。
23.简答题。(10分)
(1)①利用蒋干实行反间计。②黄盖用苦肉计。③阚泽下诈降书。④庞统献连环计。(1点一分,2点2分,3点3分,4点5分)
(2)哈姆雷特的“疯”是装疯(半真半假)1分,一方面是因为父死母嫁,家庭变故给予他太多打击,以装疯来发泄情绪(1分);另一方面是复仇需要,迷惑众人,躲避叔父加害(1分)。奥菲利娅的“疯”是真疯(1分),因为父亲死于情人之手,情人又回避她(1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艺术在晚明蔚成风气(2分),形成典范,传诸后世,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
25.表面上是书写秦淮风月生活的艳情文字(2分),究其实质是晚年回忆秦淮风月任情恣性的氛围,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赏心悦目的诗酒风流(3分)。
26.指出余怀不是大家所以为的情场浪子(1分),而是有守有节的文化精英(1分),他是晚明时期有人生志向、有政治操守的文人代表(1分),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在文化艺术上的情趣追求、他们缅怀故国优越文化成就的情怀,造成了晚明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并形成风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