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15-07-09
2014-2015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B(“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与原文不符;应为“在传统观念中”,即影响人们的观念,信仰。)
2.(3分) B(断章取义,范围扩大。应有“在传统社会中”,即不包括现代社会的这一前提条件。)
3.(3分) A(偷换概念。“现代社会”应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现代节日”应为“现代节日的节期选择”,“继承……”的应是“传统节日”。)
4.D (兵:军队。)
5.A (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6.A (王浑是“咸熙中为越骑校尉”。)
7.(1) 迁任东中郎将,监理淮北诸军事,镇守许昌。屡次陈述治国方略,意见多被采纳。
(数,多次、屡次; 陈,陈述;见,表被动,各1分。句子意思2分)
(2)王浑在所担任的职务上,一直有名望,元康七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所历,所经历过的、所担任的;著称,著名、出名、有名望;薨,死、去世,各1分。句子意思2分)
8、 “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指出及解释各1分字,共2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1分)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9、① “梦破”二字,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更流露出多少烦恼意绪。给全词带来浓重的悲剧气氛。②醒后之所见、所感: “鼠”之敢对人“窥灯”,可见驿亭之荒凉破败。孤灯照壁,再也无法成眠,外面又下了霜,送来逼人的寒气,更写出了诗人心之悲戚③这两句写所见、所感,驿亭之简陋,词人之孤独冷寂,意境之凄惨悲切历历在目,无以复加。
10、(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1.(1)A.3分,E.2分,B.1分,C、D不得分(B.“喜爱有加”评价不当,结尾交代侯三的做法表明侯三幡然悔悟,以此为鉴,“传家宝”是反语,作品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主题。C.没有自然环境描写,肖像描写也不明显,只有一处,“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D.“都不诚实”的评价,不符合文学鉴赏的审美标准。侯三的“欺骗”无疑是要否定的;侯三妻子的“欺骗”是“美丽的欺骗”,不能说不诚实;修秤师傅的行为,就生活而言,是不能肯定的,但就艺术而言,是允许的,且是必要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再说,作品中的修秤师傅是次要人物,是为完成主要人物形象服务的。)
(2)①层层设置悬念。如小说中侯三修了一杆一斤短六钱秤生意反而做得更红火,读者就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小说。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侯三的妻子说出了换秤的真相,令侯三吃惊,也让读者感到意外。③明暗线双线结构。明线是侯三修秤生意做的红火,暗线是侯三的妻子更换秤是生意做的红火。两条线在结尾合拢,使文章结构严谨。(每点2分)
(3)①善良、讲诚信。当得知丈夫想用不公道的秤赚钱时,就偷偷的更换了秤。②处理问题有智慧、讲方法。她偷偷地更换秤,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从而避免了和丈夫发生正面冲突。③精明,懂得生意经。她用一斤多六钱的秤做生意,明着是吃亏,实际上是掌握了“薄利多销”的内涵,是她的精明之处。(每点2分)
(4)示例:
角度一,“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是说公道自在人心,不可用欺骗的手段来蒙蔽他人。
角度二,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好谁坏?孰优孰劣?只要经过心中这杆秤,分量就出来了。
角度三。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杆秤,一杆公平秤,这杆秤不仅要公正的称量别人,更要公正的称量自己。
角度四,若人人都能用好自己心中的那杆秤,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每个角度都可以结合文本作如下表述:侯三的妻子在临终之前对侯三说这句话,其实是对侯三的委婉的批评;侯三妻子深知为人要诚信,生意人更是要如此,用欺骗的手段,骗人一次,不能骗人一世;侯三的生意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顾客心里明白他们家的秤是足量甚至超量的,这都是侯三妻子背着侯三做的文章,侯三的手段拙劣,妻子的做法高明,妻子才是“生意经”;顾客自会通过与别家的比较判别好坏、优劣。作品通过侯三夫妻形象的对比意在弘扬诚信做人的传统美德。//只要是紧扣题目表述,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表述清楚4分,能联系实际,自圆其说2分。除参考答案所列,考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2、(1) C给3分,D给2分,B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项,文中无据;E项,“始终”不对,应是“改革开放后”。
(2)①“年方十八”是赞誉陈复礼虽年届八十,仍然创新精神不减,赤子之心长存;②“高大全”,指陈复礼的摄影艺术创作具有高境界,大气派和对生活全方位的表现;③“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陈复礼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素养的魅力。
(3)①在风光摄影中彰显中国画意。使镜头下散发着深厚的丹青气息;②将传统艺术如书法、篆刻、诗词等融入摄影,高扬起“中国气派”的旗帜;③在兼具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影画合璧”的发明与独创。(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4)①有家学渊源,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②醉心丹青,诵读古籍,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③热爱国家和人民,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④人生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因而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素材;⑤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终生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高格调。(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13、C(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风雨如磐:风雨像磐石那样压在头上,形容风雨极大,比喻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风风雨雨:比喻经历过的各种艰难困苦。)
14.C (A成份残缺,在“以至于”后面添加“我们”;B动宾搭配不当,“减少„„危害”或“降低„„浓度”; D“将”与“了”矛盾,将来时与过去时混杂。)
15.A(“公众人物”是什么?②③④作了界定。从“是”“同时是”“其实是”三个词看,“同时是”不能开头;再看“人格权”“民法”两个词,“人格权”它属于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应该放在开头,“民法”“新闻学”是进一步解释。①⑤⑥对公众人物“人格权”做了具体说明,“为……可以……不得就此……”语义连贯,一脉相承。)
16.(6分)
①鸽子就会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②但若在家以外的任何地点 ③它只是非常偏执地想着回家而已
17、①践踏了民主和人权。
②破坏了 “一国两制”。
(试题分析:此题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方法一、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
方法二、摘取中心。这种方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
方法三:分层提炼。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给原有的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 然后再提取关键词。)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京陵侯的爵位,被封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曹爽被杀后,按照惯例,他也被免了官。后来起用为怀令,参管文帝安东军事,逐渐升迁为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任越骑校尉。武帝接受封禅,加封王浑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王浑开仓振济,百姓依赖他。泰始初年,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一段时间后,迁任东中郎将,监理淮北诸军事,镇守许昌。屡次陈述治国方略,意见多被采纳。
转任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兼领豫州刺史。王浑的管辖地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前后来投降依附的吴人很多。吴将薛莹、鲁淑的军队号称十万,鲁淑军向弋阳,薛莹军向新息。当时州兵都放假休息,军队只有一旅人,王浑用船悄悄渡过淮河,出其不意,薛莹等人没有料到晋军的到来。王浑打败他们,因有功封王浑的次子王尚为关内侯。迁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吴人大规模在皖城屯田,图谋在边境制造祸害。王浑派遣扬州刺史应绰督统淮南各军攻破他们,并且攻破了另外一些军屯,焚烧了吴人积储的谷物一百八十多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王浑于是在东部边境陈兵,了解那里地形的险易,逐个地观看敌城,考察攻取的形势。
等到大规模讨伐吴国,王浑率军队从横江出兵,派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打寻阳濑乡,又攻击吴牙门将孔忠,都打败了他们,俘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派遣殄吴护军李纯占据高望城,讨伐吴将俞恭,打败了他,斩杀俘获很多。吴国的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恐惧而来投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人率兵数万向城阳进发,王浑派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打败了他们,在阵前杀死两员将领,并斩首七千八百人,吴人十分恐惧。
转任征东大将军,又镇守寿阳。王浑不崇尚刑法,处事决断公正。当时吴人刚刚归附,很是有畏惧之心。王浑安抚外乡人,诚心安慰接纳,座上没有空着的席位,门前没有滞留的宾客。于是江东人士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太熙初年,迁任司徒。惠帝即位,加授侍中,又在京陵设置士官,如同睢陵那样。等到诛杀杨骏,重视旧臣,于是加授王浑军职。王浑认为司徒是文官,主掌国史不统领军队,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权且掌管军队,不符旧典章,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议论的人赞美他谦虚而识大体。
王浑在所担任的职务上,一直有名望,元康七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