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5-07-11

深圳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B】(畏葸xǐ 恫吓hè 体胖pán)
2.【C】(“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团聚的欢乐。“不孚众望”应改为“不负众望”,孚,令人信服。“各有千秋”指各有自己的长处,褒义。)
3.【B】(A“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赘余,删去“作用”,“含量”前加“的”D“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4.【C】(④照应段首句,应放在最前面;①③与后面的话语紧密衔接,故宜置后)
5.【D】负:担负,承担,是使动用法
6.【C】介词,表比较,(A.音节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取独 B.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D.介词,凭借/介词,把)
7.【A】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其余三项都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8.【B】(A.“见”通“现” C.“庭”通“廷” D.“案”通“按”)
9.【D】例句为被动句, (A.为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D“不拘于时”表被动)
10.【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1.(3分)D (可否:褒贬,议论。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2.(3分)C(A.介词,第一个“于”,跟,与;第二个“于”被 。B第一个“之”定语后置标志;第二个“之”代词,C副词 ,都是“才“。D.连词,第一个表假设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3.(3分)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14.(3分)B (“一直没有就职”错,与原文不符。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15、(1)北宋皇帝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
(考点“嘉”“禄”,1点1分)
(2)而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懂得爱慕曼卿大度超群,却不懂得他的才华有为世所用的地方。(考点为定语后置,“落落可奇”“有以”,1个分句1分)
(3)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雅闻”“特”“征拜”“再”各0.5分,共2分)
[视频]【大国工匠】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大国工匠】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他的母亲是永安县君,他遭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16、(1)只是当时已惘然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一蓑烟雨任平生 (8)梧桐更兼细雨 (9)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7.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③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每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①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②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答对表达技巧得2分,赏析部分占2 分)
19.D(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20.D(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 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21.B(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22.文学创作方面:①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②求通俗与普及,且能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2分)
文学教育方面:①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②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2分)
23.做了一分为二的评价。(1分)①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②优点: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2分)
写作好处:①客观真实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②先抑后扬,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做张本和铺垫。(2分)
24.认同(1分)
①作家的“常人品性”是一种“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这种质朴厚实的品性使得作家更能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贴近人的心灵,反映大众的心声。
②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是“真人”真性情、朴素无华,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众,因此说“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常人品性”更重要。
③而所谓的“英雄气质”是一些作家强调的“个性”,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但也很可能是表现了个例或表现法让人难以理解、接受,甚至脱离生活,走向极端。
因此,作者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结合文本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1-2分)
25. (1)一个戴着金丝眼镜人坐在草地上,(1分)双手捧着一本百科全书在看(1分),他怀里有一根钓鱼竿,钓线已经放入井中(1分)。他身体左侧放着一个小桶。画的下面写着:“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1分)。(要素齐全,事实清楚即可。)
(2)讽刺了机械照搬书本,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2分,意思对即可)
26.参考答案:建康赏心亭秋水随天、钱塘西子湖烟柳迎风(羌管弄晴)、洪都滕王阁落霞满天。
(上下联字数一致、结构相同2分,上下联语意连贯,1分,上句平收、下句仄收1分。)
27.【审题说明】
1. 可以从标语的制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原本是出自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并且是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用不文明的语言来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缺失。
2. 可以从行人的角度来分析:行人横穿马路,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横穿马路的人,不但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对警示标语视而不见,以至于逼迫标语制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较为“极端”的警示语。在这些行人身上,缺失的不只是基本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表明他们的公共意识的淡薄和对公共秩序的无视。
3. 可以从这一现象的大的角度来分析:不文明的标语和不文明的横穿,两者都是对公共道德的一种践踏,都是不文明的,都是应该改正和杜绝的。
4. 可以从生活实际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 “乱倒垃圾死全家”“随地小便就是畜生”等提示或标语,而且其他各种不文明、没有文化的标语,一直以来没有断绝过。这些粗鄙标语为什么会管用?这些咒骂式标语真的就能入脑入心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不文明的标语很难真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它们制造的只是文明的假象。实际上,原本被承担文明教化功能的标语,反倒成了让公共表达变得粗鄙、暴戾的帮凶。

上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