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3)
时间:2015-07-29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A。B“其中的”指代不明造成歧义;C分句递进不当; D 偷换主语,将“了”改为“的”。
4 B 【解析】“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但都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莫衷一是”强调很多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①句中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才符合。③句中“莫衷一是”最合适。
5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6.B项。(都表被动,A介词,从/介词,对;C连词,来/连词,因为;D连词,如果/连词,表修饰。)
7.C 8.C项。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
9.①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采分点:“所谏”“称”“非”“若是”)
②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采分点:“独”“何足”“贵”)
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采分点:“已”“乃”“是非”)
文言文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琏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 申请。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 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 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10、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4分)
(2)(4分)①用典。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後荣归故乡。
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文中指史册。
④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⑤对偶。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
评分标准:答出是何种表达技巧每点1分,共2分;有具体、恰当的说明,每点1分,共2分。
11、⑴景翳翳以将入 ⑵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⑶熊咆龙吟殷岩泉
12、答:国家加大治污管制、民众积极参与监督 13、答:D。(“地下水的污染比地表水更重”,无中生有)
14、答:C(纯净水不只是有反渗透技术就可以杜绝污染,太绝对。就文意看,长时间不用,臭氧消失,水里面微生物的生长就不能再得到抑制,这是污染的根本原因。)
15、1、答:作者认为“那”就是指“搭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是不道德的,是没有意义的一生。(1分)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理想。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更要有精神的追求。(1分) 2、答:把横在路旁的木头看成“障碍”比作堤坝,代表着对待熟知的生活麻木,不善于思考的人生态度。(1分)把木头比作“指针”,看成与“暗示”则表现的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小事的意义,善于思考的人生态度。(1分)
16、答:把土包铲平;在平地上挖一个坑;在玉米地方便使其增产;改变树的长势;赶麻雀,引渠水。(4分)作者的态度是愉悦、自豪。(2分) 17、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括上文中“我 改变的 事物”有哪些,开启下文“我改变的事物”及其意义。(2分)内容上将“村里人”与“我”的生活态度进行对照,突出我们之间的隔阂及我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与追求。(3分)
18、答:“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2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不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好房子、壮牲口、农具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我”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精神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2分)“我”还善于发现生活中小 事的意义,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2分)
19、答案 (1)
①朴实。理发店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店面朴素,伙计不变。
②理发手艺高。在小区存在十四年,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都常去小店。
③心地善良,喜欢成人之美。准备打烊时,“我”来了,然后是一个女同志来了,他坚持要理完发回家,不顾火车是否晚点。
(2)
①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绚丽的景象带给让人惊喜;
②理发店老板不顾火车是否晚点,坚持为“我”理发,“我”成人之美让女同志先理发,女同志回报老板,等老板忙完载老板上火车站,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礼让与帮助辐射出的人性美,令人震撼;
③理发店虽小,但由理发引发的感人事件萦绕在“我”心中,给“我”精神洗礼,让人久久地回味;
④社会充满爱,真、善、美闪耀人间,传播了普通人的相互关 怀,让人兴奋愉悦
20.(1)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仿佛不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昔日的恋情,而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事,那些人,包括他的昔日恋人,在他的记忆中犹如故乡的茵梦湖,既历历在目,又浩淼悠远。这样的叙述,就把故事置入了一种自我哀怜 和自我超脱的意境。
(2)反复出现的“那朵白色的睡莲”,似乎既是伊利莎白的化身——她总穿着白色连衣 裙,又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啊,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如此之美,但却没法拥有它,甚至都没法靠近它。因为“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为此他“感到莫名恐惧”。而“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象征着现实——使美丽的梦幻化为乌有的现实。在现实中,莱因哈特不过是一个书生,既不像埃里希那样“拥有自己的庄园”,也不像他那样“会过日子”,也许伊利莎白并不在乎,可是她母亲难免不在乎,而伊利莎白又不能不在乎她的母亲的感受——“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埃里希”。这就是那张烦人的“水草网”,于是莱因哈 特“使劲挣脱了水草网”,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只能远离那朵睡莲,只能回头张望,觉得它是“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可望而不可即。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A。B“其中的”指代不明造成歧义;C分句递进不当; D 偷换主语,将“了”改为“的”。
4 B 【解析】“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但都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莫衷一是”强调很多意见各不相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①句中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才符合。③句中“莫衷一是”最合适。
5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6.B项。(都表被动,A介词,从/介词,对;C连词,来/连词,因为;D连词,如果/连词,表修饰。)
7.C
9.①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采分点:“所谏”“称”“非”“若是”)
②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采分点:“独”“何足”“贵”)
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采分点:“已”“乃”“是非”)
文言文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琏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 申请。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 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 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10、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2)(4分)①用典。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後荣归故乡。
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评分标准:答出是何种表达技巧每点1分,共2分;有具体、恰当的说明,每点1分,共2分。
11、⑴景翳翳以将入
12、答:国家加大治污管制、民众积极参与监督
14、答:C(纯净水不只是有反渗透技术就可以杜绝污染,太绝对。就文意看,长时间不用,臭氧消失,水里面微生物的生长就不能再得到抑制,这是污染的根本原因。)
15、1、答:作者认为“那”就是指“搭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是不道德的,是没有意义的一生。(1分)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理想。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更要有精神的追求。(1分)
16、答:把土包铲平;在平地上挖一个坑;在玉米地方便使其增产;改变树的长势;赶麻雀,引渠水。(4分)作者的态度是愉悦、自豪。(2分)
18、答:“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2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不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好房子、壮牲口、农具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我”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精神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2分)“我”还善于发现生活中小 事的意义,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2分)
19、答案 (1)
①朴实。理发店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店面朴素,伙计不变。
②理发手艺高。在小区存在十四年,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都常去小店。
③心地善良,喜欢成人之美。准备打烊时,“我”来了,然后是一个女同志来了,他坚持要理完发回家,不顾火车是否晚点。
(2)
①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绚丽的景象带给让人惊喜;
②理发店老板不顾火车是否晚点,坚持为“我”理发,“我”成人之美让女同志先理发,女同志回报老板,等老板忙完载老板上火车站,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礼让与帮助辐射出的人性美,令人震撼;
③理发店虽小,但由理发引发的感人事件萦绕在“我”心中,给“我”精神洗礼,让人久久地回味;
④社会充满爱,真、善、美闪耀人间,传播了普通人的相互关 怀,让人兴奋愉悦
20.(1)故事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仿佛不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昔日的恋情,而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事,那些人,包括他的昔日恋人,在他的记忆中犹如故乡的茵梦湖,既历历在目,又浩淼悠远。这样的叙述,就把故事置入了一种自我哀怜 和自我超脱的意境。
(2)反复出现的“那朵白色的睡莲”,似乎既是伊利莎白的化身——她总穿着白色连衣 裙,又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啊,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如此之美,但却没法拥有它,甚至都没法靠近它。因为“那些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把他赤裸的四肢缠绕住了”,为此他“感到莫名恐惧”。而“从湖底浮上来的潮湿的草茎”象征着现实——使美丽的梦幻化为乌有的现实。在现实中,莱因哈特不过是一个书生,既不像埃里希那样“拥有自己的庄园”,也不像他那样“会过日子”,也许伊利莎白并不在乎,可是她母亲难免不在乎,而伊利莎白又不能不在乎她的母亲的感受——“伊利莎白听从母亲之意嫁给了埃里希”。这就是那张烦人的“水草网”,于是莱因哈 特“使劲挣脱了水草网”,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只能远离那朵睡莲,只能回头张望,觉得它是“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