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四川省成都2016届高三升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3)

时间:2015-08-02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项 疾风劲草jìng;  B项光纤xiān;  D项 木讷nè)
2.D(A项,编缉一编辑;B项.拾人牙惠一拾人牙慧;C项,惊蜇一惊蛰)
3.B(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A项.纵然:即使。可改为“固然”;C项.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可改为“赞不绝口”;D项.屈指可数:弯一弯手指头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不多。可改为“指日可待”)
4.C(A项.句式杂糅,去掉“所”;B项.表意不明,“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可以理解为“景区的部分地区”或“饭店的部分地区和景区的部分地区”;D项.搭配不当,“大脑反应时间”不能与“提高”搭配)
5.A(“不会引人产生悲伤、消沉、颓丧等”理解绝对化)
6.B(从原文“其反抗和斗争似乎也是无用的和徒劳的”等可看出,“命运悲剧的作品都是以人战胜命运作为故事结局”错)
7.D(A项.“窦娥性格中强烈的抗争精神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错,窦娥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是社会与时代;B项.“孔乙已是鲁迅塑造的与命运对抗的典型人物彤象”错,孔乙己并不是与命运反抗的典型形象;C项.宝黛爱情的悲剧主要是命运悲剧)
8.C(稍:渐渐)   
9.B(均为副词,将;A.介词,凭/连词,因为;C.均为副词,才/于是,就;D.均为介词,因为/替)
10.(8分)(1)(4分)宇文述多次宴请杨约,和他开怀畅饮,于是又一起赌博,每一次都假装不能赢,所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都输给了杨约。(大意正确2分,落实“佯”“赍”各1分)
(2)(4分)(宇文述)既倚仗白己多次获胜,又迫于内部各位将领的议论,于是就向前推进,距平壤城三十里,靠着山扎下营阵。(大意正确2分,落实“恃”“逼”各1分)
11.(5分)骁勇善战、多智善谋、犯险冒进、备受恩遇、关爱孩子。(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4分)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说明:在”粟”与“稼”之间或在“致其能”与“以相生也”之间任划一处即可)
【参考译文】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做成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13.(8分)(1)(4分)“凝”字着力描写了深秋霜露深重、庭院湿冷的景象;(2分)“卷”字不仅丐出了秋风来势之猛,也写出了落槐满地的萧索景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表现了诗人思念故国家乡、孤独伤感的心境。(2分)尾联描写了失群的大雁在高空飞行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不得南归、思念故国家乡的伤感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6分)(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愿乞终养(3)青青子衿(4)齐彭殇为妄作 (5)雁阵惊寒 (6)剑阁峥嵘而崔嵬 (7)江间波浪兼天涌(8)一蓑烟雨任平生
15.(4分)BE(B.“不能理解西方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理解不当,这里突出的是作者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内在的文化差异。E.“着力描绘杏花春雨、桃红柳绿的春景”不当,原文虽有提及,但并未对此着力描绘。答出一项2分)
16.(6分)①表现春色之美;②表达白己含蓄庄重的审美观;③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表明思念家国的缘由。(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1)(2分)①鼓足气力吹蜡烛(1分);②勇敢面对残年余生(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①卒章显志,点明白己的思归之情(2分);②运用反复修辞、感叹句式,强调了思归之情的迫切,更具感染力(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示例:①雨”能深化作者的思乡之情。“一地李花,飘零似雪”,雨打花落可引发作者伤春之情、家国之思,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雨”“不闻檐前滴漏”,“怀念的凭藉意象都夺走了”,不能如在大陆、台湾的雨一般激起凄凉、凄迷之感,异国之感因此更加深刻。②“雨”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中国文化里的“雨”,富有诗意。其可以听,打在瓦上的声音是美的;可以看,“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之状是美的;可以渲染离情别绪,表现人生的沧桑,比如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本文引入“雨”,可使文章更具传统审美意蕴。/答出一种意义3分。其中观点明确1分;能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合理分析,2分。答案角度不同,言之成理均可。
19.(4分)清华学生创客们收到李克强总理回信,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得到肯定。(答案要点:清华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总理肯定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三个要点信息完备3分,语句通顺1分)
20.(6分)(1)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或:它具有强烈的个人抒情色彩。(2)欧阳修,为世所累,晚年白号“六一居士”,以表达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之情。或:陶渊明,质性自然,自号“五柳先生”,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之情。(每空3分;第一空句意强调“取号突显个性”即可,第二空句式大体一致1分,内容贴切2分)
21.(60分)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要求。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基础等级中的内容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发展等级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个评分点,选择其中的突出点,按等级给分,甚至满分。发展等级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如确认为“套作”,可适当扣分。
(4)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5)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扣2分,扣满2分为止。
(6)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参考译文】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宇文述小时勇猛精悍,擅长骑马射箭。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非常喜欢他,让他以开府之职统领自己的亲信部属。 
开皇初年,受封为右卫大将军。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又让他以行军总管身份统率军队三万人,从六合渡江。当时,韩擒虎、贺若弼两军奔赴丹阳,宇文述率兵挺进占据了石头城,作为声援部队。陈主被俘以后,而萧瓛、萧岩占据东吴之地,拥兵把守。宇文述率领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讨伐他们,水陆两路同时并进。陈永新侯陈君范从晋陵来投奔萧瓛,两人合并军队力量。看到宇文述的军队将到,萧瓛害怕了,在晋陵城东建立营栅,又挖断堤塘,留下军队抗拒宇文述。萧瓛从义兴入太湖,企图从后面包抄宇文述。宇文述向前推进攻破了他设立的营栅,又回兵攻打萧瓛,大败了他,杀掉了萧瓛的司马曹勒叉。按功让宇文述的一个儿子受封为开府,赐给三千段各色杂帛,宇文述拜任安州总管。 
当时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和宇文述关系很友善。晋王那时暗中有夺取太子之位的打算,于是向宇文述讨教。宇文述说:“皇太子失宠很久了,美好的德行天下的人都不知道。大王您以仁爱忠孝出名,才能盖世,又多次统领将帅,深深地立下大功。主上和众皇妃都很喜欢您,四海之中,民望实际上是归向大王您的。但是废旧立新,是国家的大事,处在人们父子骨肉之间,这实在是不容易谋划的。然而能够说动皇上改变意愿的,只有杨素。杨素的谋划,只来自他的弟弟杨约。我平素很了解杨约,请让我到京都朝见,然后与杨约相见,共同谋划废立之事。”晋王很高兴,准备了很多金宝,供给宇文述入关。宇文述多次宴请杨约,和杨约开怀畅饮,于是又一起赌博,每一次都假装不能赢,所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都输给了杨约。杨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多了,渐渐地有报谢宇文述之意。宇文述就替晋王说明了他的用意。杨约认为它言之有理,回去对杨素说了此事,杨素也听从了。于是晋王常常与宇文述谋划此事。等到晋王当了皇太子后,就任宇文述为左卫率。按老规矩,左卫率为四品官。因宇文述平素显贵,于是就把率官的品级提升为第三,宇文述被器重的情况就像这样。 
炀帝继位后,授宇文述左卫大将军。等到征讨高丽时,宇文述任扶余一路军的军将。与部队到了鸭绿江,粮食完了,商议想班师回朝。诸将多议论纷纷,宇文述又不能猜测炀帝的用意。恰好乙支文德来到隋军大营,宇文述先前和于仲文都接到了炀帝的密旨,让他们诱捕乙支文德。随即有所放松,以致让乙支文德逃回。宇文述心里不安,于是与诸将渡江追赶。当时乙支文德见宇文述军多有饥饿之色,想要使宇文述的部队疲惫,每次一打就假装败逃。宇文述一天之中七战七捷,这时候宇文述既倚仗自己多次获胜,又迫于内部各位将领的议论,于是就向前推进,距平壤城三十里,靠着山扎下营阵。乙支文德又派使者来假装投降,请求宇文述说:“隋师如果班师,我们将献上高元去行宫朝拜天子。”宇文述见部队疲劳,不可再战,加上平壤险固,最终难以力取,就将计就计顺着他们的诈降退兵了。部队人马一半渡江后,贼人进攻后部,于是隋军溃败无法禁止。九军一败不可收拾。炀帝非常生气,将宇文述贬为平民。 
次年,炀帝又对辽东采取军事行动,恢复宇文述的官爵,待之如初。宇文述在江都生病,宫中派来探望的使者络绎不绝,炀帝将要亲自来探望他,群臣苦苦进谏才作罢。于是就派司宫魏氏慰问宇文述说:“一旦有什么不测,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呢?”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当时都获罪在家为平民,宇文述趁机上奏说:“化及我的长子,很早就到晋王府第做事,望陛下可怜可怜他。”炀帝听后,泫然落泪说:“我不会忘记的。”等到宇文述去世后,炀帝因为他不上朝。谥号叫“恭”。

上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