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二外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5-08-18
9.古人文集题名:或称作者的字、号,或称谥号,或称其官职,或称其籍贯,下列文集归类与例项相同的一项是
例:《昌黎先生集》
A.《稼轩长短句》 B.《柳河东集》
C.《王右丞集》 D.《史记》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李牧连却之 B.毕礼而归之
C.彼于致福者 D.正襟危坐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而刘夙婴疾病
C.而彼且奚适也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会拿名誉节操来自夸。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没有过错,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到你这里来了。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内心凝重,形骸放浪,与万种变化暗自吻合。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例:《昌黎先生集》
A.《稼轩长短句》 B.《柳河东集》
C.《王右丞集》 D.《史记》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李牧连却之 B.毕礼而归之
C.彼于致福者 D.正襟危坐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而刘夙婴疾病
C.而彼且奚适也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会拿名誉节操来自夸。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没有过错,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到你这里来了。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内心凝重,形骸放浪,与万种变化暗自吻合。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虞美人》)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