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中学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15-08-2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咏梅九首(其一)
高启
琼姿只合①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③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注释】①合:应该。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③檐流:屋檐上滴下的流水。
8、颈联正常语序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简要赏析其手法。(5分)
9、两首诗都写到“雪满山”,请结合全诗分析二者所表达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描写琵琶音乐动听的两句是: , 。
②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妇孺相随饷田的场景的两句是: , 。
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躬耕南阳时的人生理想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老艺术家朱旭:60载戏剧未封厢
有许多观众提到朱旭,熟悉的更多是他的影视作品,像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电视剧《末代皇帝》……人们不大了解他还有一段很长很深的话剧历史。从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起,他的“根”就一直深扎在舞台艺术里,有着扯不断的感情。晚年的朱旭曾经三次谢幕,三次食言。也许正如曹禺老院长所说:“许多年纪大、体力弱的伟大演员,死也不肯离开他的舞台。历史上很有一些演员,鼓尽最后一口气,读出悦耳的台词。”
初到人艺的朱旭才20出头,一米八的大个和东北人的爽直,怎么看都和戏剧不搭界。朱旭的外在条件不算好,嗓子也不亮,还有严重的口吃,有时说说话儿就卡壳了,越急越说不出来,甚至憋得脸通红。但只要上了台,朱旭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口吃的毛病也不治自愈。在人艺的《人艺之友》报里有许多演员漫画,朱旭那幅漫画下题诗头两句就是“台上口悬河,台下结巴磕”。其实,暗地里他也狠下功夫,不光把所有台词抄下来,每句话该怎么说,语气轻重、气头安排都是事前琢磨好、反复锤炼多少遍,才有了台上的口悬河。
最初,朱旭只能跑跑龙套或演一些小角色。但不论角色大小、正面反派,只要分配了角色,他都会认真研究,角色所处的时代是怎样,那个年代的人生活里是什么样的……把人物彻底吃透了,他站到台上,说出话来,一举手、一投足才让你相信他就是那个人。当年,朱旭在莎士比亚的名剧《请君入瓮》里,扮演过一个“大混蛋”,观众可以通过表面的“混横不讲理”表现看到、想到人物背后深刻的内涵,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同时,还有一位青年演员也扮演了这个角色,虽然在生活中他的身上很有几分与人物相似之处,但是表演却不见精彩,不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两厢比较,相差甚远。
像朱旭这样没受过系统训练、先天条件也不出众而能独树一帜的表演名家非常难得,除却台下书不离手的刻苦自修,更是靠着数十年扎实深入的舞台艺术实践。朱旭在回顾自己表演经验的文章《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中这样总结到:“个性,可以说是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抓住具体人物的矛盾,可以创造出不同个性的艺术形象来。”
朱旭在话剧《红白喜事》中饰演的直率木讷的“三叔”,以演技入微、原生原态,颇受行家赞誉,因此,他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在话剧《芭芭拉少》中,他饰演的军火商高安德谢夫,以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之演艺,把萧伯纳的名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的表演功力。出演话剧的成功,一时间使走红的他让未能一睹其剧中风采的观众抱憾不已。在美国名剧《哗变》中,他把性格乖戾的舰长奎格,也映在了观众的心里。
有评论家说:“你听他的台词,其中的抑扬顿挫,都别有一番韵味和境界;而他的举手投足,绝对是有分寸,有尺度的;这分寸、尺度,同样来自对于对人物的深切的体会。”
纯熟的演技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塑造出多个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
朱旭从80年代中期起进入影视圈,几十年练就的高超演技,积累的深厚生活和文化底蕴,使他声名鹊起,他的艺术逐步由话剧的小舞台辐射到亿万观众的心里。1996年,他以影片《变脸》中的绝佳表演,摘取了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桂冠。
戏里的朱旭松弛自如,戏外的他更懂得生活的惬意。下围棋,拉京胡,扎风筝,做春饼,烹小酒,怡然自得。他是个好玩儿之人,而且都玩儿到一定境界。年轻那会儿,朱旭就是个体育健将,踢足球,打篮球,他都是前锋,敢拼敢冲,锻炼出了一副好身体。正因为如此,现今年届八旬的朱旭不但一直坚持着戏剧演出,在影视剧领域也是成果斐然。
朱旭拉得一手好京胡,当年还是跟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的琴。在戏里,他娴熟悠扬的演奏为人物的塑造锦上添花。朱旭从不因自己的爱好打扰到旁人。京胡声音太吵,他怕影响街坊四邻就买把二胡来拉。遇到演出需要排练,他要么早早到排练厅练习,再不就用一根筷子别着小声地拉。从中可见人艺老一辈演员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的风范来。
朱旭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中和舞台上都充满热情的人。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但滋养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举手投足间更透出一股子悠然自在。(摘编自《老艺术家朱旭:60载戏剧未封厢》)
相关链接
①朱旭,1949年4月考入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干部训练班,7月随华北大学文工队三队到天津等地演出,11月调华北大学文工队二团(即后来的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摘自“百度百科”)
②朱旭在《变脸》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堪称完美,嬉笑怒骂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在舞台艺术方面,达到了“人演戏”的境界。为了演好川剧老艺人这个角色,年高65的他在拍摄以前,苦练了一个月的川剧变脸,还签订了不外传协议,可见其认真程度。(摘自影评《浅谈<变脸>》)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所给的材料,让我们详细了解了朱旭从建国初开始从艺生涯的每一个段落,使传主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B、朱旭不论扮演的角色大小,都能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把剧本中的人物吃透,在舞台上,创造出不同个性的艺术形象来。
C、朱旭认为,演员在表演时,只要不违背作者原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突破剧本的限制,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D、老艺术家朱旭既有大家风范,又极富艺术个性,他对话剧艺术追求不止的精神,在当今喧嚣浮躁的文艺界尤显启示意义。
E、已经是耄耋之年的朱旭依旧活跃在话剧艺术的舞台上,完全得益于他多年体育锻炼成的良好体魄和生活磨练出的从容心态。
⑵文章第一段引用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⑶朱旭先生在话剧方面卓有成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⑷综观全文,朱旭先生的形象由哪几方面构成,请简要分析。(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咏梅九首(其一)
高启
琼姿只合①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③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注释】①合:应该。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③檐流:屋檐上滴下的流水。
8、颈联正常语序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简要赏析其手法。(5分)
9、两首诗都写到“雪满山”,请结合全诗分析二者所表达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描写琵琶音乐动听的两句是: , 。
②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妇孺相随饷田的场景的两句是: , 。
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躬耕南阳时的人生理想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老艺术家朱旭:60载戏剧未封厢
有许多观众提到朱旭,熟悉的更多是他的影视作品,像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电视剧《末代皇帝》……人们不大了解他还有一段很长很深的话剧历史。从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起,他的“根”就一直深扎在舞台艺术里,有着扯不断的感情。晚年的朱旭曾经三次谢幕,三次食言。也许正如曹禺老院长所说:“许多年纪大、体力弱的伟大演员,死也不肯离开他的舞台。历史上很有一些演员,鼓尽最后一口气,读出悦耳的台词。”
初到人艺的朱旭才20出头,一米八的大个和东北人的爽直,怎么看都和戏剧不搭界。朱旭的外在条件不算好,嗓子也不亮,还有严重的口吃,有时说说话儿就卡壳了,越急越说不出来,甚至憋得脸通红。但只要上了台,朱旭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口吃的毛病也不治自愈。在人艺的《人艺之友》报里有许多演员漫画,朱旭那幅漫画下题诗头两句就是“台上口悬河,台下结巴磕”。其实,暗地里他也狠下功夫,不光把所有台词抄下来,每句话该怎么说,语气轻重、气头安排都是事前琢磨好、反复锤炼多少遍,才有了台上的口悬河。
最初,朱旭只能跑跑龙套或演一些小角色。但不论角色大小、正面反派,只要分配了角色,他都会认真研究,角色所处的时代是怎样,那个年代的人生活里是什么样的……把人物彻底吃透了,他站到台上,说出话来,一举手、一投足才让你相信他就是那个人。当年,朱旭在莎士比亚的名剧《请君入瓮》里,扮演过一个“大混蛋”,观众可以通过表面的“混横不讲理”表现看到、想到人物背后深刻的内涵,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同时,还有一位青年演员也扮演了这个角色,虽然在生活中他的身上很有几分与人物相似之处,但是表演却不见精彩,不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两厢比较,相差甚远。
像朱旭这样没受过系统训练、先天条件也不出众而能独树一帜的表演名家非常难得,除却台下书不离手的刻苦自修,更是靠着数十年扎实深入的舞台艺术实践。朱旭在回顾自己表演经验的文章《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中这样总结到:“个性,可以说是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抓住具体人物的矛盾,可以创造出不同个性的艺术形象来。”
朱旭在话剧《红白喜事》中饰演的直率木讷的“三叔”,以演技入微、原生原态,颇受行家赞誉,因此,他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在话剧《芭芭拉少》中,他饰演的军火商高安德谢夫,以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之演艺,把萧伯纳的名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的表演功力。出演话剧的成功,一时间使走红的他让未能一睹其剧中风采的观众抱憾不已。在美国名剧《哗变》中,他把性格乖戾的舰长奎格,也映在了观众的心里。
有评论家说:“你听他的台词,其中的抑扬顿挫,都别有一番韵味和境界;而他的举手投足,绝对是有分寸,有尺度的;这分寸、尺度,同样来自对于对人物的深切的体会。”
纯熟的演技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塑造出多个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
朱旭从80年代中期起进入影视圈,几十年练就的高超演技,积累的深厚生活和文化底蕴,使他声名鹊起,他的艺术逐步由话剧的小舞台辐射到亿万观众的心里。1996年,他以影片《变脸》中的绝佳表演,摘取了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桂冠。
戏里的朱旭松弛自如,戏外的他更懂得生活的惬意。下围棋,拉京胡,扎风筝,做春饼,烹小酒,怡然自得。他是个好玩儿之人,而且都玩儿到一定境界。年轻那会儿,朱旭就是个体育健将,踢足球,打篮球,他都是前锋,敢拼敢冲,锻炼出了一副好身体。正因为如此,现今年届八旬的朱旭不但一直坚持着戏剧演出,在影视剧领域也是成果斐然。
朱旭拉得一手好京胡,当年还是跟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的琴。在戏里,他娴熟悠扬的演奏为人物的塑造锦上添花。朱旭从不因自己的爱好打扰到旁人。京胡声音太吵,他怕影响街坊四邻就买把二胡来拉。遇到演出需要排练,他要么早早到排练厅练习,再不就用一根筷子别着小声地拉。从中可见人艺老一辈演员台上演戏,台下做人的风范来。
朱旭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中和舞台上都充满热情的人。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但滋养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举手投足间更透出一股子悠然自在。(摘编自《老艺术家朱旭:60载戏剧未封厢》)
相关链接
①朱旭,1949年4月考入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干部训练班,7月随华北大学文工队三队到天津等地演出,11月调华北大学文工队二团(即后来的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摘自“百度百科”)
②朱旭在《变脸》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堪称完美,嬉笑怒骂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在舞台艺术方面,达到了“人演戏”的境界。为了演好川剧老艺人这个角色,年高65的他在拍摄以前,苦练了一个月的川剧变脸,还签订了不外传协议,可见其认真程度。(摘自影评《浅谈<变脸>》)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所给的材料,让我们详细了解了朱旭从建国初开始从艺生涯的每一个段落,使传主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B、朱旭不论扮演的角色大小,都能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把剧本中的人物吃透,在舞台上,创造出不同个性的艺术形象来。
C、朱旭认为,演员在表演时,只要不违背作者原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突破剧本的限制,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D、老艺术家朱旭既有大家风范,又极富艺术个性,他对话剧艺术追求不止的精神,在当今喧嚣浮躁的文艺界尤显启示意义。
E、已经是耄耋之年的朱旭依旧活跃在话剧艺术的舞台上,完全得益于他多年体育锻炼成的良好体魄和生活磨练出的从容心态。
⑵文章第一段引用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⑶朱旭先生在话剧方面卓有成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⑷综观全文,朱旭先生的形象由哪几方面构成,请简要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