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2015-08-23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7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题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那就是日本。这是为什么?
回归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里”。
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
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那个庞大的东渡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
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所以,说徐福团队是大和国的移民一部分应是靠谱的。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课老师”。历史上的日本经历四次“才变”,一次跟德国有关,一次跟美国有关,两次跟中国有关。
第一次“弥才”,日本史称“弥生时代”,发生公元前300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令日本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和《日本书纪》都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弥才”让日本人吃上了大米、用上了青铜器。“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与社会飞跃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弥才”的主要成果——种植和青铜器都与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
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汉才”把日本正式带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纪。这段历史没有争议,孝德天皇大张旗鼓地宣扬“汉才”,言之凿凿地进入了全面汉化时代。此时“华夏文明”达到鼎盛,唐中国如日中天,大和民族心悦诚服地甘居华夏小弟,把“汉才”举为国家纲领,从政治体制到文化设计,一律照搬“汉才”。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内阁还在沿用“省”称谓。中世纪前的日本,是“华夏文明”的忠实粉丝。对于中国,只有崇拜,未曾动过一丝“征服”之念。
我们今天探究日本的汉化深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便“汉和”没有血缘关系,但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还是任何国家无法比肩的。
(节选自程万军《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国家普遍使用汉字,但20世纪以后,又都有“去汉化”的行为。
B.韩国将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表明了其“去汉化”的意图。
C.日本的文字也在变革,但始终没有像朝鲜、越南那样完全取消汉字。
D.日语中有不少同音不同字的现象,汉字有助于区别语意,避免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人徐福是到了日本的,但不能确认他就是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
B.日本历史上两次与中国有关的“才变”都给日本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C.为躲避战争带来的灾难,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
D.日本学习先进文明的认真精神在其他国家中极其罕见,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首都如今依然写作“东京”一例可以作为日本汉化深入的证据。
B.关于“汉和”血缘关系的认识,既有猜想的成分,也有史实的依据。
C.古代日本将中国奉为“文明课老师”,丝毫未动过“征服"的念头。
D.从日本照搬“三省六部”可见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另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
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攀担任别驾之时,不仅奉王溶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充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不仅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题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那就是日本。这是为什么?
回归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里”。
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
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那个庞大的东渡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
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所以,说徐福团队是大和国的移民一部分应是靠谱的。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课老师”。历史上的日本经历四次“才变”,一次跟德国有关,一次跟美国有关,两次跟中国有关。
第一次“弥才”,日本史称“弥生时代”,发生公元前300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令日本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和《日本书纪》都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弥才”让日本人吃上了大米、用上了青铜器。“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与社会飞跃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弥才”的主要成果——种植和青铜器都与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
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汉才”把日本正式带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纪。这段历史没有争议,孝德天皇大张旗鼓地宣扬“汉才”,言之凿凿地进入了全面汉化时代。此时“华夏文明”达到鼎盛,唐中国如日中天,大和民族心悦诚服地甘居华夏小弟,把“汉才”举为国家纲领,从政治体制到文化设计,一律照搬“汉才”。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内阁还在沿用“省”称谓。中世纪前的日本,是“华夏文明”的忠实粉丝。对于中国,只有崇拜,未曾动过一丝“征服”之念。
我们今天探究日本的汉化深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便“汉和”没有血缘关系,但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还是任何国家无法比肩的。
(节选自程万军《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国家普遍使用汉字,但20世纪以后,又都有“去汉化”的行为。
B.韩国将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表明了其“去汉化”的意图。
C.日本的文字也在变革,但始终没有像朝鲜、越南那样完全取消汉字。
D.日语中有不少同音不同字的现象,汉字有助于区别语意,避免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人徐福是到了日本的,但不能确认他就是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
B.日本历史上两次与中国有关的“才变”都给日本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C.为躲避战争带来的灾难,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
D.日本学习先进文明的认真精神在其他国家中极其罕见,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首都如今依然写作“东京”一例可以作为日本汉化深入的证据。
B.关于“汉和”血缘关系的认识,既有猜想的成分,也有史实的依据。
C.古代日本将中国奉为“文明课老师”,丝毫未动过“征服"的念头。
D.从日本照搬“三省六部”可见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另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
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攀担任别驾之时,不仅奉王溶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充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不仅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