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5-09-02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遭受。
B.  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族:众多。
C.  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已:治疗。
D.  间则蹑屐登崖            间:间或。
17.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积水成山,风雨兴焉
B.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燕坐于华堂之上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彼之苦,吾之乐          句读之不知
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C.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D.作者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19.用“/”给文中第二段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乐 与 苦 相 为 倚 伏 者 也 人 知 乐 之 为 乐 而 不 知 苦 之 为 乐 人 知 乐 其 乐而 不 知 苦 生 于乐 则 乐 与 苦 相 去 能 几 何 哉
 
2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之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故能启伪以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则是圣人者,其性亦未尝善欤?”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23.根据材料判断,叶适的话引述了孟子的“        ” 思想和荀子的“        ”思想。(2分)
2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对叶适的思想作客观的论述。  (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杜牧《阿房宫赋》)      
(3)谨庠序之教,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5)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①者不知”。真实的、诚恳由衷的话往往使人感到不中听,而使人听得舒服的则往往是虚假的、言不由衷的话;善的人往往不逞口舌之辩,热衷于巧辩的多非良善之辈;知识渊博的人不会卖弄学问,喜欢卖弄学问的人则多无真才实学。
注:①博:卖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注意】⑴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⑵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⑶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上一页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