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5-09-09
11.(1)A、D (A.小时还不懂踏雪寻梅的意境。开头不能统领全文。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D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说法有误,主要是通过这些与梅有关的作品中体现的乡愁来衬托我对故乡的思念。)
(2)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结构2分)。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我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内容2分)点出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主题2分)
(3)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赏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内容2分)用了比拟(或炼字),写梅“漾出”“织进”形象生动,又以联想,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将深情融于画意,由眼前梅表达对外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手法2分写出一种即可,感情2分)
(4)①作者定居南京后,看到梅花有亲切感,梅花如同他乡故知,勾起心底的记忆,慰藉心灵。(解释句意,2分)②作者从儿时到离开故乡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诗,与外公在老屋画梅花、赏梅画,与织棉纺纱的外婆相依为命,梅花贯穿儿时生活,烙印入心。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结合文本,3分)③梅花是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个人见解,引出生活体验,2分)④联系现实生活或者阅读体验。(2分)
12.(1)A D解析:( B.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C强加因果:E.“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答对2点得4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3)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4)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共8分)
13.B。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14. A 。B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杂糅;C前后矛盾,应为“目前约有2000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D手语不是与英、日、法语相并列的一种语种。改为“还要掌握英、日、法等多语种甚至手语”。
15.C(林语堂《动人的北平》第八段)
16.(1) C (2)A (3)B (4)D (5)E.
17.示例:本套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是阅读题,又分甲乙两种题型。甲是必考题,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的阅读和名篇名句的默写。乙是选考题,要求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一种阅读答题。第二卷是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表述完整4分,语言简明2分。)
18. 立意参考:可从多角度立意。
从辞职者角度来看,
正面:赞同这样的任性。
(1)人生本该丰富多彩,应追随自己的内心
(2)任性走一回,无悔亦无畏
(3)我的生命我做主
(4)只要不影响他人,无害于社会,任性又何妨?
(5)让优雅的情怀滋润我们的生命
反面:反对这样的任性。
(1)任性是要有资本的
(2)一时冲动要不得
(3)任性诚可羡,负重更可敬。
(4)生命价值在于负责任
亦可辩证论述。
从领导角度来看,可谈理解与包容。
从其他角度立意,言之成理,可参照高考评分标准予以给分。
(2)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结构2分)。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我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内容2分)点出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主题2分)
(3)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后,在梅花山赏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内容2分)用了比拟(或炼字),写梅“漾出”“织进”形象生动,又以联想,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将深情融于画意,由眼前梅表达对外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手法2分写出一种即可,感情2分)
(4)①作者定居南京后,看到梅花有亲切感,梅花如同他乡故知,勾起心底的记忆,慰藉心灵。(解释句意,2分)②作者从儿时到离开故乡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诗,与外公在老屋画梅花、赏梅画,与织棉纺纱的外婆相依为命,梅花贯穿儿时生活,烙印入心。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结合文本,3分)③梅花是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个人见解,引出生活体验,2分)④联系现实生活或者阅读体验。(2分)
12.(1)A D解析:( B.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C强加因果:E.“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答对2点得4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3)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4)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共8分)
13.B。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14. A 。B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杂糅;C前后矛盾,应为“目前约有2000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D手语不是与英、日、法语相并列的一种语种。改为“还要掌握英、日、法等多语种甚至手语”。
15.C(林语堂《动人的北平》第八段)
16.(1) C
17.示例:本套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是阅读题,又分甲乙两种题型。甲是必考题,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的阅读和名篇名句的默写。乙是选考题,要求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一种阅读答题。第二卷是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表述完整4分,语言简明2分。)
18. 立意参考:可从多角度立意。
从辞职者角度来看,
正面:赞同这样的任性。
(1)人生本该丰富多彩,应追随自己的内心
(2)任性走一回,无悔亦无畏
(3)我的生命我做主
(4)只要不影响他人,无害于社会,任性又何妨?
(5)让优雅的情怀滋润我们的生命
反面:反对这样的任性。
(1)任性是要有资本的
(2)一时冲动要不得
(3)任性诚可羡,负重更可敬。
(4)生命价值在于负责任
亦可辩证论述。
从领导角度来看,可谈理解与包容。
从其他角度立意,言之成理,可参照高考评分标准予以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