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5-09-24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A
1.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C.“马虎”一词概括不准确。D.“愤然地离开”没有依据。E.“赶出门外” 没有依据。) 
(2)①表现简进的执着以及我对简进的厌恶与反感。
②为后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③呼应题目“敲门声”。(每点2分)  (3)①虚心求教。简进每次都遵照“我”的意见改稿,改后谦恭地求教。
②勤奋执着。简进几乎天天来“我”家求教,“作品”发表后简进没日没夜地写。
③知道感恩。简进下海致富后,回来感谢“我”的教导,帮“我”出文集。(每点2分) 
(4)同意。“我”有人性亮点。
理由:①肯帮助人。尽管对简进反感,还是给了他一些写作指导和人生指导。
②有责任心。听到简进写作疯狂后,深感对简进责任重大。劝另择人生道路。
③能够自省。无功受禄后,“我”心里也酸溜溜的。(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不同意。“我”没有人性亮点。
理由:①自私。只顾自己创作,不愿全力帮助上进青年。
②虚伪。认为简进的文章狗屁不通,却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③粗暴。不顾及简进自尊,粗暴否定简进的文学之路。
④无耻。简进下海致富,“我”本无功劳,接受人家报恩。(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A项“观点一致”于文中无据;C项“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只是原因之一;E项“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并非作者观点。)  
(2)①道”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事物变迁之迹与其因果)。
②“器”指文化现象(史料)。
③“道器合一”指通过文化表象探索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证实文化表象(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每点2分)   
(3)①良知担当:他试图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
②敢于怀疑: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
③科学严谨:他治学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重证据,重事实。(每点2分)  
(4)①坚持了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
②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
③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的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④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
(每点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