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东省珠海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5-09-27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    常:依据
   B.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除: 任命
   C.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称: 适合
   D.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殆:危险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 以献。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
    阁读书。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
    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
    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
    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8.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9.“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有关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