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5-10-09
南昌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2.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3.B(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D此句意思是“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5.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 D 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5分)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人情”、“归”、 “摭”各1分,句意2分)
(2)(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纪纲之仆”、“持”、“请给”各1分,句意2分)
8.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1分)
9.(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
10.(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1.(1)答C3分答,B2分,答E1分。A项说成“告诫我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对小说主题理解有误,太浅了。D情节不曲折生动、起伏跌宕。E“虚伪、功利心极强”说得有些过了,不符合东沙老婆的形象。故给1分。
(2)①倔强固执: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戴帽子。(2分) ②务实有责任感:台风肆虐,渔船遇险。他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到现场指挥工作。(2分)③真实坦率:当记者就“帽子”一事采访他时,他不愿被拔高,直接说出自己不愿戴帽子的事实。(2分)
(3)①“帽子”一语双关,既指可以御寒防暑的帽子,又指加在东沙头上无形的束缚和光环。(2分)②小说以帽子为线索,围绕帽子展开情节,集中紧凑。(2分) ③小说以小见大,以戴不戴帽子这个小事件折射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拔高放大人物形象的不良社会现象。(2分)
(4)观点一:戴。(2分)
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东沙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被放大成亲民行为让他很反感,所以他会戴上帽子以正视听,同时也免得别人说他虚伪、做作。
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下属往往会迎合领导的好恶,领导因个人习惯不戴帽子会让需要戴帽子的下属很为难(比如副镇长就只好不戴帽子),所以不如戴上帽子。
③从个人习惯上分析: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真要是因不戴帽子影响工作,就不好了。小说中也提到海岛上有酷暑严寒,他淋雨后“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还有妻子的过分关心,办公室主任的内疚也让他觉得很麻烦。
(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不戴。(2分)
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不戴帽子既让自己觉得舒服,又会产生亲民的轰动效应,那何乐而不为呢?
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不戴帽子已经成了他亲民的招牌,突然戴上帽子,人们不知又会做怎样 的放大解读,又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③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东沙是一个固执、倔强的人,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他都很忌讳,从小的习惯绝不会为了他人的议论就改变。(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2.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3.B(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D此句意思是“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5.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 D 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5分)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人情”、“归”、 “摭”各1分,句意2分)
(2)(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纪纲之仆”、“持”、“请给”各1分,句意2分)
8.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1分)
9.(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
10.(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1.(1)答C3分答,B2分,答E1分。A项说成“告诫我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对小说主题理解有误,太浅了。D情节不曲折生动、起伏跌宕。E“虚伪、功利心极强”说得有些过了,不符合东沙老婆的形象。故给1分。
(2)①倔强固执: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戴帽子。(2分) ②务实有责任感:台风肆虐,渔船遇险。他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到现场指挥工作。(2分)③真实坦率:当记者就“帽子”一事采访他时,他不愿被拔高,直接说出自己不愿戴帽子的事实。(2分)
(3)①“帽子”一语双关,既指可以御寒防暑的帽子,又指加在东沙头上无形的束缚和光环。(2分)②小说以帽子为线索,围绕帽子展开情节,集中紧凑。(2分) ③小说以小见大,以戴不戴帽子这个小事件折射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拔高放大人物形象的不良社会现象。(2分)
(4)观点一:戴。(2分)
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东沙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被放大成亲民行为让他很反感,所以他会戴上帽子以正视听,同时也免得别人说他虚伪、做作。
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下属往往会迎合领导的好恶,领导因个人习惯不戴帽子会让需要戴帽子的下属很为难(比如副镇长就只好不戴帽子),所以不如戴上帽子。
③从个人习惯上分析: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真要是因不戴帽子影响工作,就不好了。小说中也提到海岛上有酷暑严寒,他淋雨后“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还有妻子的过分关心,办公室主任的内疚也让他觉得很麻烦。
(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不戴。(2分)
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不戴帽子既让自己觉得舒服,又会产生亲民的轰动效应,那何乐而不为呢?
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不戴帽子已经成了他亲民的招牌,突然戴上帽子,人们不知又会做怎样
③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东沙是一个固执、倔强的人,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他都很忌讳,从小的习惯绝不会为了他人的议论就改变。(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