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教版高二上阶段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5-11-0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夜 如 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 本词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8.诗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睡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了什么?请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分)前文写“万杵千砧捣欲穿”是表明为了给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
后句写不为捣衣,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2分)
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遣,只能借这“捣衣”消磨时光,打发这夜晚难过的时间,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分)
9.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
①表达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借思妇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战士的同情。(3分)
②对因大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2分)
③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堪忧。(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塞下秋风景异,___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 (6分)
(1)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3)衡阳雁去无留意 长烟落日孤城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夜 如 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 本词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8.诗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睡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了什么?请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分)前文写“万杵千砧捣欲穿”是表明为了给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
后句写不为捣衣,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2分)
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遣,只能借这“捣衣”消磨时光,打发这夜晚难过的时间,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分)
9.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
①表达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借思妇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战士的同情。(3分)
②对因大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2分)
③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堪忧。(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塞下秋风景异,___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 (6分)
(1)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3)衡阳雁去无留意 长烟落日孤城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