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5-11-07
全国高考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 (B项为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第二段“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可知。)
2.C(见原文第四段。“甚至在某些场合”这一限制语不可或缺;且原文是“全球化背景下”而不是“全球化”。)
3.D(D项系曲解原意,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们在积极借鉴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我们不能抵制.需要积极借鉴。)
4.D(托:假托;找借口)
5.B(根据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来断句)
6.A(“力排众议”,于文凭据。)
7.(1)又认为中尉属官不完全称职,委婉地要求改革。诏令委派他进行改选,使大家务必尽其才能。(关键词:“悉”、“讽”、“委”各1分,句意2分。)
(2)起初,王显进谗陷害刺史元景.使他在南台就刑。到王显处死,在右卫府,只相隔一条巷子,相距数十步。(笑键词:“构会”、“及”、“去”各1分,句意2分。)
8.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美丽反衬女子的孤寂之感;(2分)“度柳穿花”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苦等音信的焦急心情;(2分)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呼告,抒发了女子心中的悲愤之情。(2分)
9.女子一开始痴情期盼,想方设法寻觅归人;(1分)之后意识到自己被弃的命运,对负心人非常怨恨:(2分)最后陷入悔悟与反思之中,情感转向冷静清醒。(2分)
10.(l)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无边落水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1.(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小说开篇,突出张风的“等死”,表现的是他对生活的没有希望,他感到自身已无活着的价值和尊严,不是因为他病人膏肓。B项,“粗暴”不准确,“嘴里不停地骂”表现的是张风的气愤之情,体现的是他直爽、耿直、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E项,小说应该是以“战友”为题目,而非为线索。
(2)①老首长消除了对他的误解,认可了自己的做法。(2分)
②老首长不再消极陷于旧日的悲伤,而能积极投身于充满希望的新事业。(2分)
③老首长重新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浑身劲也来了,病也好了。(2分)
(3)①张凤重情重义。木根是他的战友,他帮助过他,也信任他;他让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人;当他知道孩子们对他的一份真情时,他“热泪盈眶”。
②张风敢于担当。在他任内酿成的冤案,尽管为此而被免了职,但他仍牢记在心,留下遗嘱,让木根每日祭奠死者,在死后要把全部财产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当得知孩子们需要他的帮助时,他义不容辞,欣然而为。
③张凤自尊要强。当被免职时,他感到的是世界不需要他了;当他得知孩子们需要他时,他的劲一下子就足了,病也没了。
④张凤直爽而嫉恶如仇。当误解木根贪小便宜时,他无比气愤,“嘴里不停地骂”。
(任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①充分表现人物心理。文中“在家等死”“颤颤抖抖”“身体不支”等词语,既说明了张凤糟糕的身体状况,更刻画了张风因陷于内疚悔恨而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2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在家等死”到“颤颤抖抖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从“身体不支”到“浑身一下子来了好多劲,病也没有了”,小说通过张风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步步推动着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2分)
③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张凤心强好为,重真情,有尊严,但是,就因他任院长时的一桩冤案,被撤了职,他以为世界再不需要他了,等死的他立下遗瞩要木根帮他祭奠死者,捐全部财产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而当他知道还有那么多的小孩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又感到了真情的存在,人生价值的存在。(2分)
④巧妙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张风前后身体状况的变化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对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张凤感到自己无用时,只能在祭奠别人中等死;而当知道自己还有用时,一下子来了劲,病也没有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