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11-07
广东省肇庆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方圆相胜”,指的是建筑物在造型上直线与曲线的配合关系,尤其注重对曲线的强调。重庆吊脚楼的外部造型的最典型特征为“出挑”与“悬浮”,这种形式感来自建筑外观设计中对“曲线”的出色运用,而其更深层次的支撑则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儒道互补”的审美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有着与“生命”同构的意义,是对人身体的保护,也是人精神的传承之处。中华民族的“家国一体”、“家文化”都强调“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与教化。住宅作为“家文化”的具体承载场所,其意义乃祖先崇拜、族群文化的延伸,与传统文化对生命层层接续的融贯,息息相关。由此,中国民居的意义已经超越建筑实用性的层面,而与个体的“安身”“立命”融洽。
儒家作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文化宣传者,哲学上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天道观,强调“阳刚”之美,政治学说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整体的秩序和组织的严密性。几千年绵延的儒家思想,浸润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建筑方面,强调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注重建筑艺术对人伦道德审美内涵的表达,对建筑的规划布局、装饰陈设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形气候的限制,重庆吊脚楼民居无法拥有平整广阔的土地,无法形成气势恢弘、空间多变、威严崇高的集中型和井然的秩序性,但从宏观上看,吊脚楼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这种组合的几何形体稳定庄重,除了保障结构的稳定,在艺术感觉中,端庄挺拔。
如果说,儒家美学之“阳刚精神”奠基了重庆吊脚楼民居整体造型的坚固严整,“直线”造型形成了“实”的风格,那么,重庆吊脚楼出挑的飞檐,悬浮的空间感则是道家美学“柔性风范”的赐予。
老子的《道德经》将万物根源的“道”特征描述为——柔性,所谓“柔弱胜刚强”中的柔弱之力是胜过所有强壮之物的根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③、“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④。与儒家重视阳刚相反,道家强调一切“显白”背后之“隐喻”——“无”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从人到地到天到自然,明确的存在形式越来越模糊,力量却越来越强大,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强大的存在,是最幽深之处的存在。“水”在老子的思想中代表着力量、动感和创造,于是,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曲线、流动性、“沉虚感”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地理、气候等的共同作用,促生重庆吊脚楼建筑采用“不受形制”构造法则,无“堂屋”“厢房”的主次之分,跟坡靠坎,依曲而行,空间紧凑、开合随意,分割自然、布局灵活,在“道法自然”中千变万化。重庆吊脚楼单体的“出挑”之美,重庆吊脚楼群落的“错落”之美,重庆吊脚楼整体空间的“悬浮跌宕”之美,都在诠释着曲线、柔性之美所给予建筑的动感、韵律与节奏,用具象展示着道家自然观的逍遥虚静、淡薄自由、飘逸浪漫。
1、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建筑在外部造型上具有“方圆相胜”的特征,从深层原因看,是受儒道互补的审美精神的影响。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住宅注重个体“安身”“立命”,不讲究实用性。
C、重庆吊脚楼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具有阳刚之美。
D、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采用“出挑”与“悬浮”的造型,是地理气候条件和道家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B、重庆吊脚楼外部造型“出挑”与“悬浮”的设计,使其具有柔性之美。
C、在作者看来,柔弱胜刚强,柔弱之力是胜过所有强壮之物的根本。
D、在老子思想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强大的存在,是最幽深之处的存在,所以水代表着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居民无法拥有平整广阔的土地,无法形成恢弘的气势,但由于直线的成功运用,同样具有庄重挺拔之感。
B、直线和曲线的配合运用,使重庆吊脚楼具有坚固严整的实感,又有着灵活多变的动感。
C、北京故宫建筑在布局中讲究严格的对称性、秩序性,以显示帝王的威严,是儒家美学观的体现。
D、重庆吊脚楼群落的“出挑”之美、“错落”之美和“悬浮跌宕”之美生动地展示着道家自然观的逍遥虚静、淡薄自由、飘逸浪漫。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方圆相胜”,指的是建筑物在造型上直线与曲线的配合关系,尤其注重对曲线的强调。重庆吊脚楼的外部造型的最典型特征为“出挑”与“悬浮”,这种形式感来自建筑外观设计中对“曲线”的出色运用,而其更深层次的支撑则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儒道互补”的审美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有着与“生命”同构的意义,是对人身体的保护,也是人精神的传承之处。中华民族的“家国一体”、“家文化”都强调“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与教化。住宅作为“家文化”的具体承载场所,其意义乃祖先崇拜、族群文化的延伸,与传统文化对生命层层接续的融贯,息息相关。由此,中国民居的意义已经超越建筑实用性的层面,而与个体的“安身”“立命”融洽。
儒家作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文化宣传者,哲学上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天道观,强调“阳刚”之美,政治学说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整体的秩序和组织的严密性。几千年绵延的儒家思想,浸润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建筑方面,强调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注重建筑艺术对人伦道德审美内涵的表达,对建筑的规划布局、装饰陈设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形气候的限制,重庆吊脚楼民居无法拥有平整广阔的土地,无法形成气势恢弘、空间多变、威严崇高的集中型和井然的秩序性,但从宏观上看,吊脚楼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这种组合的几何形体稳定庄重,除了保障结构的稳定,在艺术感觉中,端庄挺拔。
如果说,儒家美学之“阳刚精神”奠基了重庆吊脚楼民居整体造型的坚固严整,“直线”造型形成了“实”的风格,那么,重庆吊脚楼出挑的飞檐,悬浮的空间感则是道家美学“柔性风范”的赐予。
老子的《道德经》将万物根源的“道”特征描述为——柔性,所谓“柔弱胜刚强”中的柔弱之力是胜过所有强壮之物的根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③、“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④。与儒家重视阳刚相反,道家强调一切“显白”背后之“隐喻”——“无”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从人到地到天到自然,明确的存在形式越来越模糊,力量却越来越强大,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强大的存在,是最幽深之处的存在。“水”在老子的思想中代表着力量、动感和创造,于是,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曲线、流动性、“沉虚感”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地理、气候等的共同作用,促生重庆吊脚楼建筑采用“不受形制”构造法则,无“堂屋”“厢房”的主次之分,跟坡靠坎,依曲而行,空间紧凑、开合随意,分割自然、布局灵活,在“道法自然”中千变万化。重庆吊脚楼单体的“出挑”之美,重庆吊脚楼群落的“错落”之美,重庆吊脚楼整体空间的“悬浮跌宕”之美,都在诠释着曲线、柔性之美所给予建筑的动感、韵律与节奏,用具象展示着道家自然观的逍遥虚静、淡薄自由、飘逸浪漫。
1、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建筑在外部造型上具有“方圆相胜”的特征,从深层原因看,是受儒道互补的审美精神的影响。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住宅注重个体“安身”“立命”,不讲究实用性。
C、重庆吊脚楼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具有阳刚之美。
D、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采用“出挑”与“悬浮”的造型,是地理气候条件和道家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B、重庆吊脚楼外部造型“出挑”与“悬浮”的设计,使其具有柔性之美。
C、在作者看来,柔弱胜刚强,柔弱之力是胜过所有强壮之物的根本。
D、在老子思想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强大的存在,是最幽深之处的存在,所以水代表着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吊脚楼居民无法拥有平整广阔的土地,无法形成恢弘的气势,但由于直线的成功运用,同样具有庄重挺拔之感。
B、直线和曲线的配合运用,使重庆吊脚楼具有坚固严整的实感,又有着灵活多变的动感。
C、北京故宫建筑在布局中讲究严格的对称性、秩序性,以显示帝王的威严,是儒家美学观的体现。
D、重庆吊脚楼群落的“出挑”之美、“错落”之美和“悬浮跌宕”之美生动地展示着道家自然观的逍遥虚静、淡薄自由、飘逸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