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6届高三期中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时间:2015-11-16
17.填空。(4分)
“黄花“即______花,诗人常借此描摹秋景,抒发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8.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并回答问题。(7分)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5题。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⑧死,可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19.填入第④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屈原
20.在第⑧段处写一段话,是上下文联系紧密。(3分)
21.下面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世人忽略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并非出于故意。
B.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是以死明志。
C.司马迁择生,体现了布衣的叛逆精神,比屈原择死更加崇高。
D.“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真确的一项是(3分)
A.“汗青”指“历史”。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渗出,便于书写,故有此称呼。
B.“哀默哀兮生别离”出自屈原的《九歌》。《九歌》中《国殇》一诗用于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
C.“兰草”即兰花,高洁,清雅,古人常用其表达自己远离污浊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D.“纪传体”是一种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诗记叙史书的编写体例,《史记》《后汉书》等均为纪传体。
23.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4分)
24.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25.第一段“着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结合文外的例子加以解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