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南山实验2016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5-11-20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遥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①,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②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攲(qī):倾斜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B.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C.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D.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B.每月农历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朔”,“正月朔旦”即正月三十早上。
C.苏洵,号老泉,是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合称“三苏”,与唐代韩柳,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D.稽首,即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古代汉族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解散了守备人员,敌寇却没来侵犯,百姓和以前一样庆贺新年。
B.张方平虽认为蜀人多变,但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发生与否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且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