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四川绵阳南山实验2016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时间:2015-11-20

语文参考答案
1.B(偷换概念,或说张冠李戴。文中第三段说“在书法中,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而B项中说“‘书法’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它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一句里面,“它”是指“书法”,这样就把“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偷换为“书法”了。)
2.C(C项“就是说……”的相关内容,扩大了“由书正道”的内涵,把修习的模式纳入了内涵中。)
3.B(B项说法绝对。“就能够写出”把前后的条件关系充要化,绝对化。)
4.C
5.B(每月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6.B(“张方平认为蜀人多变”错,原文说“人皆曰蜀人多变”。)
7.(1)别(姑息)滋生/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导致/促成事变(动乱)。虽然现在谣言一起兴起/四处传播/纷纷扬扬,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不一定会兴起,但事变将会从内部引起。(划线处各1分,后三句给2分。)
(2)众人都传言说,蜀地人经常作乱。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用管束盗贼的办法/法令/刑法来约束他们。(划线处各1分,句意2分。)
文言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别(姑息)滋生/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导致/促成事变(动乱)。虽然现在谣言一起兴起/四处传播/纷纷扬扬,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不一定会兴起,但事变将会从内部引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带领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天子赞同道:“好!”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
十一月才到达蜀地。就在他上任的当天,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他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前来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
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道:“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现在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稳稳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慢慢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为天子管理百姓,能做到孜孜不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了。你们因为张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还有,张公曾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都传言说,蜀地人经常作乱。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用管束盗贼的办法/法令/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了盗贼,所以大乱常常发生。要是对他们施以礼仪教化的话,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啊!爱惜蜀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听了,一齐重新行礼说:“是。”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不会理会这些事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还要问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等基本情况呢;还有一些人,还要问到他的生平爱好,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这些人也是史官写入他的传记里的,主要是想让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时刻出现在眼前。音容在人们的眼睛中时常闪现,所以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啊。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8.(5分)(1)手法:比喻,拟人,衬托,对比;(任答两个,2分;建议结合诗中词语简要例说手法具体运用情况。)
(2)①概括特点:娴静、文雅、端庄;孤独寂寞(概括1分)。②结合诗句简明分析:“如静女”可见其娴静;“洗风露”“映素月”“孤芳”可见其端庄高洁;“寂寞”“恨”可见其寂寞。(分析2分)
9.(6分)①高洁坚贞的情操;遗世而存的寂寞;无人赏识的遗憾;为人所妒的愤懑。(任答三点,一点1分)②结合诗句对应分析。(一点1分,共3分)
诗歌参考译文:梨花好像一位娴静的女子,寂寞地出现在晚春之中。在春天景色里她是值得珍惜的可爱的花,她那白色的脸颊(指花瓣)由风露来清洗。晚上有皎洁的月光淡淡地映照着她,她那端庄的神态显现岀她文雅的风度。遗憾的是没有超脱的高雅之人,替她续写赞美她洁白清香的诗句。孤单的梨花啊你应顾忌一下自己太洁净,不要引起那些平常花卉的妒忌哦。
10.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1)(5分)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选A、D不给分。(A.错误,主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不是主要运用的手法,没有反复; D.“对比”说法有误,文中未将鸦片与雪茄对比,“认为鸦片的味道比雪茄更烈”则无根据;  E.说法不够准确。原文为“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赠赐”。)
D.作者觉得香烟点燃后的蓝烟缭绕、消散,雪茄点燃后的红光炙发、意味温和,鸦片燃炙的哔剥声响颇有诗意。
D.作者用慢火炖肉的声调、老旧的字典等事物来形象、直白地表达对“古旧、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的喜爱。
(2)(6分)
(1)内容上:
①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和缘起: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独坐沙发抽烟,看缭烟盘旋,热气升腾,联想到秋天。
②表现作者情感,营造氛围基调:本段娓娓道来,营造了亲切、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此时悠闲的心境。
(2)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本文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子的作用。由烟气的飘渺而引起作者的无限遐想,从而引出对秋的感悟。
(每点2分,共6分)
(3)(6分) 
“况味”包含的内容:
①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答“古色苍茏之概”得1分)
②是事物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感受。
③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的格调(境界)。(答“更华丽、更恢奇的景色”亦对)。 (每点2分,共6分。若只照抄关键词则不能得全分,须概括。)
(4)(8分)
答:(1)看法:我认为重在写人生。(2分)(2)理由:①本文名为写秋,其实是写领略自己人生“初秋”的况味。(3分)②文中写到“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就从前文的描写自然之秋的特点和感悟,转到对人生之初秋的感悟和品味。(3分)③并且最后以邓肯的名句作结,更是抒写作者热爱和陶醉人生的“初秋”。显示了作者达观清淡的人生态度。(3分)
(能表明自己观点2分,理由任答两点给6分。)
(若答重在写景,符合文意,表达合理,亦可得分,但不能超过6分。)
附本文简析:
   (一)《秋天的况味》写于1941 年1 月,后收入《我的话•行素集》。这是一篇谈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写此文时,正初入中年,名为写秋,其实是写领略自己人生“初秋”的况味。作者开首并不直接下笔写秋,而是写自己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独坐沙发抽烟,看缭烟盘旋、热气升腾的情味,进而联想到秋天的意味,如此娓娓道来,不急不忙,给人以亲切、闲适感。接着,作者仍未开门见山地直接写下去,而是欲扬先抑,在对秋的“肃杀、凄凉”之味及与春、夏、冬的景象作一番描绘后,才荡开笔墨,说自己所爱的秋是“秋执古气磅礴气象”,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并由此生发开去,信手点出:“人生世人如岁月之四时,必须经过这纯熟时期。”如此写秋,实为文章行文舒缓悠游,侃侃而谈,笔调幽默。
(二)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大肆煊染秋天之美景,而是通过一段香烟烟气的描写,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作者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打开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秋天,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凄草。”这句话是作者对古代诗词中秋的评价的阐述。这看似与作者爱秋的思想相悖,但经过作者进一步与其它三季对比描写之后,却显出秋的古气磅礴。在作者的笔下,春是娇媚的,夏是热情的,冬是冰冷的,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的。
接着,作者又将秋天之美深化,突出表现初秋之美。文中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突出了初秋美的特点。“初秋的温和,如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秋天的温和、沉醉、成熟、韵律。
之后,作者又将文章回归到开头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上节大不相同。主要是表现自己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好进一步描写自己的感受含蓄、婉约,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风格,他并没有明说,而是比喻成“慢为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让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
文章最后感叹到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这句点睛之笔使文章发人沉醉,韵味意长。
12.参考答案:
(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
(A项中“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无依据。C项“是情急之语,并未经过考虑”错。D项“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合文意。)
(2)①张伯驹的没出息是因为他的选择不符合父亲对其锦绣前程的期望。②张伯驹的没出息体现在他鄙视官场,脱去戎装,倾心学艺。③诗词书画和戏曲中自有学问,一样可以玩出名堂,做出贡献。张伯驹并不是真的没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扶危济困的仗义: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惠助穷困潦倒的方地山。②不计前嫌的胸怀:不计较钱宝森“反右”时的过激言辞,在其去世时送去赙仪100元。③从善如流的雅量:虚心接受周汝昌对自己《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所提的意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保存文化不遗余力:为阻止《平复帖》《游春图》被卖到国外,不惜倾家荡产买回字画。 ②面对高价求购不卑不亢:拒绝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的要求。 ③呵护国宝甘受艰辛:辗转陇蜀之间时将画卷缝在被子里,日夜提心吊胆,费尽心思。 ④传承文化不计得失:将所藏字画精品全部捐给国家,不求为己所有,但求传世有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或扮演等)非常逼真。例如:“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使人好像亲眼看到一样。例如“他忽然把个乐正子又请出来,说得活灵活现,倒也有个意思”。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例如“鲁迅把这些‘强盗’伪装‘正经’的两面派嘴脸,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综合三个词语的意思,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是“很逼真”,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侧重点不同:“惟妙惟肖”,着重于“极精妙,酷似原形”,多指艺术手法的精妙传神,为中性词;“活灵活现”,偏重于“像亲眼看见、就在你的眼前一样”,用法较广,常用于口语;“栩栩如生”,则着眼于“像活的一样”,多指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为褒义词。)
14.D(A项成分残缺,“出席”前加介词“在”;语序不当,应为“起因、历史和结果”。  B结构杂糅。  C赘余,去掉“作为”,成分残缺,“涵盖”前加“获奖作品”;逻辑不当,“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是“矛盾文学奖”,而不是“第九届矛盾文学奖”。)
15.A(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仔细分析横线的上下文和各选项的优劣。)
16.答案示例:
①对中国经济不断发出担忧的声音。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所写内容应该是表示西方某些媒体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形势。)
②只看短期表现。(依据第一句中出现的“短期经济波动现象”)
③看长期态势。(依据后面出现的“从长期态势来看”)
17.答案示例:
该标识中间是数字“70”, “0”字正下方为数字“1945-2015”,“70”图案的后方是以“V”字形长城图案为背景,图案右上方是五只和平鸽展翅飞翔。寓意:2015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经过战争赢得了胜利,迎来了和平。(要素齐全,方位准确,能说出图案所蕴含的寓意,超出字数扣分)
18.立意参考:
角度一:立足第一类攀登者,人生要不断追求,永不放弃,从而迈向成功。
角度二:立足第二类攀登者,人生在于过程,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绝顶”的美并不局限于峰顶,它散落在途中的鲜花芳草之中,它更活在每一个登临者的心中。山路漫漫,唯心绝顶。
角度三:立足第三类攀登者,谈人生“质”与“量”的关系,侧重阐明人生的价值在于成就全新的自己,在于“质量”。

上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