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京市六校2016届高三联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8)

时间:2015-12-11
10.(1)(3分)“乱“字(1分)。“乱”字写出了黄莺鸟叫声繁杂的热闹春景(1分) ,暗寓了词人不宁的心绪(1分)。
(2)(4分)视觉、听觉相结合,烟波柳岸、绿杨芳草是视觉描写,黄莺乱语是听觉描写(2分);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怆的心情(2分)。
(3)(4分)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2分);表达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2分)。
11.(8分)奈何取之尽锱铢    隰则有泮     扈江离与辟芷兮    飞漱其间  陟罚臧否    赢得生前身后名     相逢一笑泯恩仇(每句1分,错、漏、多字均不得分)
12.(4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农村(1分);②渲染愉悦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2分);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13.(6分)外形剽悍:肌肉发达,虎头刺青,骑车快,动作猛,话音高。懂得感恩:虽生事凄凉,缺少关爱,但永远记得满虎大妈的疼爱,懂得别人对他的好;知错愿改:经过小岑的劝告,由原来的到处逛荡,收保护费,转变为一个有决心有打算,准备摆摊开店,正经营生的人。(每点2分,形象特点1分,结合小说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
(1)(2分)这个年青人为什么叫“满鬼子”?三儿叫他的时候为什么语气不对?我好奇(1分);看此人外貌,我不免警惕(1分)。
(2)(2分)满虎不再游荡,将要摆摊开店,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1分),但是我相信他能够做到(1分)。
15.(6分)
①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分析:“鬼姜花”贯穿全文,起着线索的作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既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作者围绕“鬼姜花”发生的故事,塑造了小岑这一勤劳聪明、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
③从小说主题角度分析:赞扬了乐于助人的精神。
④从表现手法分析:“鬼姜花”具有双关义,一是指一种普通的植物,学名菊芋,一是指那些普通善良的人,如小岑、满虎大妈等。(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6.(6分)引述王维的诗,指明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2分);举例论证,证明“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2分);引出下文对诗画关系的探讨(2分)。
17.(6分)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形象、具体;画有画外意,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句;诗和画各自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情和景圆满结合,所以“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每点2分)
18.(6分)用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引出“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1分);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有离合同异的辩证关系(2分);再用王安石的诗和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为例,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2分);最后强调诗和画的圆满结合方是“艺术意境” (1分)。
19. 关于立意:
①可从每句话立意:
(1)句出自北宋•苏轼《晁错论》,立意为“成功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视为基本切题(建议46分切入);立意为“做大事(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视为切题(建议50分切入)。
(2)句出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立意为“尽力就无悔了”,视为基本切题(建议46分切入);立意为“为实现志向(远大理想)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视为切题(建议50分切入)。
②(1)句和(2)句看似矛盾,实应辩证看待,最佳立意则为:实现远大理想、志向(做大事),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如此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建议54分切入)。
为鼓励学生书写工整美观、卷面整洁,本次考试作文设置卷面分1-3分,视其情况可在原有分数基础上上浮,最高分不得超过70分。其他按照高考作文批改标准批改。
附加题
20. (6分)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每处1分,限6处,多画一处扣一分))
21. (2分)《尔雅》、《国语》(每个1分)
22. (2分)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每点1分,答2点即可)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