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宁夏银川第九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8)

时间:2015-12-12
8.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川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9.(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10.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1)(5分)(答B给3分,答C给2分,A答给1分,答D、E不给分)
(2)(6分)①热爱艺术,造诣精深;②勤奋探索,不断创新;③安于贫困,淡泊名利。(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补充叙事,深入介绍老麦其人;②设置伏笔,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③深
化主题,与梅大厦的艺术追求形成对比,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是雕塑家梅大厦。①题目是“头像”,而“头像”是梅大厦的作品;②写老麦是为了和梅大厦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③塑造梅大厦的形象,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观点二:是画家老麦。①小说从老麦的视角来写,老麦言行贯穿全文;②梅大厦这一形象是由老麦引出的;③写梅大厦,是为了突出老麦对自身的反思,深化主题。(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若答二人皆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2.(1)A 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一生都生活在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D.“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无中生有。E.“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2)①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4)①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或者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②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始终心怀祖国, 与时俱进,这样人的追求才有动力;③个人爱好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④报国之路可能并不平坦,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终将实现报国之志。(8分)(既有自己的观点,也要联系文本材料;没有观点的,最多得4分;没有材料的,最多也是4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 亦可酌情给分)
13.B答案解析: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有意遮掩。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现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含糊其辞: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直说出来。
14.D答案解析:A句式杂糅,可将“一项禁令关于…… 饮料”改为“一项关于 ……饮料的禁令;B语义重复,“短期内”、“一时”重复。C搭配不当,“耐人寻味”不能做主语,可添加主语中心语即“耐人寻味的感觉”。
15.C答案解析:从每条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来看,六句话分为三个层次,每层两句。其中,第一个层次是③⑤,讲的是“性质”,而从⑤到③显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②⑥,讲的是“原因”,而从②到⑥显现出由浅(“背”)入深(“关爱”)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①④,讲的是“意义”,而从①到④显现出由“常”(“教书育人”是常识性观点)入“新”(“管理、服务育人”是新的理念)的层次。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性质——原因——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为⑤③②⑥①④,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16.参考答案:
活动主题:让自行车上路
宣传语:骑自行车上下班,强身健体零污染。
17.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2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2分)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2分)

上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