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时间:2015-12-22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照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材料链接:
①马一浮除精通诗、书外,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②他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气质清明的文化典范,一个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典范。他在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文化境界,这就是“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一浮启蒙早,幼年就跟着母亲学文,使得他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B、马一浮曾将艺术和儒学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的写法有偏题之嫌疑。
D、马一浮欲为儒宗和文宗,并且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坚守志向,赢得了梁漱溟“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称赞。
E、马一浮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非常赞同马氏的说法。
(1) BD。(选D项3分,选B项2分,选A项1分。A项“使得”二字,缺乏依据;C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 E项“赞同”错。)
(2)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研究儒学方面他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2)参考答案:①研读儒家经典。他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
②推行儒学,保存儒学种子。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
③践行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灌注于吟诗、书法、篆刻、绘画,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
评分细则:要概括。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3)本文介绍了马一浮哪些儒学主张?是怎样介绍的?(6分)
(3)参考答案: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
评分细则:主张共4分,每点1分。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
(4)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4)参考答案:“语默动静,贞夫一也”指的是他清明的气质,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风范。
①潜心读书。广泛涉猎了大量书籍,并三年内读完“四库全书”。
②志存高远。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
③纯粹、不重功利的学者风范。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
④赤子之心。切身感受到西方列强对国人的歧视,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⑤淡泊名利,远离官场。曾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⑥专心致一,学术造诣博大精深。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评分细则:解释“语默动静,贞夫一也”2分。分析表现共6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任答4点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照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材料链接:
①马一浮除精通诗、书外,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②他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气质清明的文化典范,一个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典范。他在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文化境界,这就是“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一浮启蒙早,幼年就跟着母亲学文,使得他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B、马一浮曾将艺术和儒学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的写法有偏题之嫌疑。
D、马一浮欲为儒宗和文宗,并且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坚守志向,赢得了梁漱溟“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称赞。
E、马一浮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非常赞同马氏的说法。
(1) BD。(选D项3分,选B项2分,选A项1分。A项“使得”二字,缺乏依据;C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 E项“赞同”错。)
(2)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研究儒学方面他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2)参考答案:①研读儒家经典。他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
②推行儒学,保存儒学种子。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
③践行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灌注于吟诗、书法、篆刻、绘画,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
评分细则:要概括。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3)本文介绍了马一浮哪些儒学主张?是怎样介绍的?(6分)
(3)参考答案: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
评分细则:主张共4分,每点1分。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
(4)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4)参考答案:“语默动静,贞夫一也”指的是他清明的气质,不沾尘俗、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风范。
①潜心读书。广泛涉猎了大量书籍,并三年内读完“四库全书”。
②志存高远。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
③纯粹、不重功利的学者风范。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
④赤子之心。切身感受到西方列强对国人的歧视,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⑤淡泊名利,远离官场。曾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⑥专心致一,学术造诣博大精深。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评分细则:解释“语默动静,贞夫一也”2分。分析表现共6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任答4点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