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二中2015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性反馈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5-12-22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反馈答案
1.C
6.(3分)C(举:全部)
7.(3分)D (A.而:连词表修饰,不译;B.以:拿,用;C.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则:连词表承接,就、便/用在判断句中,是、就是)
8.(9分)(1)(4分)在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在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
(2)(5分)何况我所快乐的东西浅薄丑陋而且低俗粗野,都是世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
9.(4分)方位介绍、景观特点(形状描摹)、景观命名。
评分建议: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10.(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11.略
12、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3、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14、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5、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并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些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16、①作品内容、作者与产生时代不符(2分);
②
③
17、①首先指明习惯所指“伪书”善于利用可以成为真经(2分);
②其次引用《老子》中的言论分析论证这个道理(2分);
③最后“伪书”因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关注(2分)。
18、①从客观研究立场着眼,对《列子》学术界已经明确了成书时代,可以用来研究魏晋时代思潮;②从文化整体立场着眼,《列子》至今有积极的研究利用价值;③《列子》内容充实,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④《列子》经历了时间的淘洗,经历了广大读者的选择,至今并没有消失。